医药电商自诞生始就横跨“互联网+医疗”两大热门行业,发展伴随着监管的争议一直是常态。
文|杨燕
编辑 | 尹莉娜
医药电商自诞生始就横跨“互联网+医疗”两大热门行业,发展伴随着监管的争议一直是常态。
6月22日,头部互联网医药电商平台阿里健康(00241.HK)和京东健康(06618.HK)股价同时跌超10%,一度超过14%。与之对应的是,以老百姓(603883.SH)和益丰药房(603939.SH)为代表的线下药房多股涨停。
股市风向转变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在上一个交易日,互联网医疗股涨势明显,阿里健康更是股价涨超10%,成交超10亿港元,为当日表现最强蓝筹成分股。
互联网医药电商暴跌背后原因是什么?
从消息面上来看,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中对于第三方平台的最新监管政策或是市场震荡的主要原因。
《征求意见稿》第八十三条【第三方平台管理义务】中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药品网络销售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专门机构,并配备药学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管理、配送管理等制度。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尽管距这一意见稿公开已有小一月,征求意见也已截止,但今日多家媒体对其中“国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这一细则进行追踪解读,市场关注度明显上升,相关话题也攀升至微博排行榜第二。
不过,《财健道》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均表示,《征求意见稿》里“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这一条款,并不意味着要让第三方平台“消失”,但若政策严格执行,不排除电商自营通过剥离独立公司等方式,独立运营的可能性。未来正式文件或许会有对该条款的具体解释。
相比于二级市场的反应,业内人士则显得平静得多。
微脉互联网医院与平台中心总经理吴子威解读称,意见稿中提出的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销售,实际上是厘清了平台与销售主体的责、权。
这一规定明确了第三方平台所要承担的管理义务,也就是说第三方平台公司不能既做裁判也做运动员,必须要履行自身管理职责,对入驻药品、药品经营企业相关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上架药品信息、交易、配送设置动态管理,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依据各自职责分别对使用环节的药品质量和药品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完善药物警戒制度。
东北医药同样表示,目前市场对于这一规定的关注多集中在对于医药电商自营业务和第三方平台身份存在的影响上。在其看来,此次政策若正式落地,对医药互联网板块整体影响有限:目前电商自营均依托线下连锁药房资质(阿里健康线下主体为“广州五千年医药”,京东健康为“青岛安吉堂大药房”)开展经营。若政策严格执行,不排除电商自营通过剥离独立公司等方式,独立运营的可能性。
东北医药同时强调,考虑到此次实施条例为征求意见稿,后续政策(送审稿、正式稿)的态度更为关键(参考此前《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差异)。从监管角度看,此次政策更多体现线上/线下监管的公平性,此前行业中存在的导流问题有望明晰化。
对于当前政策走向可能导致的影响,一位互联网医疗资深从业人员有自己的看法,她对《财健道》表示,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样的“超级平台”其实受影响很小,他们的政策敏感性是最高的,过往也早就调整过好几轮了,反而是对于一些大型连锁药房,这两年他们通过公众号、小程序、自研APP进行药品销售的乱象会在政策落地后受到监管及治理。
该人士强调,当前有部分医药电商平台同时拥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及药品经营许可证,政策落地后,对于第三方平台公司,监管方将不再受理药品经营许可证,这一资质审查通道大概率会关闭。
近年来,老牌药企、互联网厂商争相切入医药电商,医药电商赛道拥挤,大量医药电商企业涌现。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规模达7950亿元。其中,实体药店占比超70%,网上药店则首破2000亿,同比增长40.2%。
其中,网上药店在2019年-2021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002亿元、1593亿元、2234亿元,分别实现51.6%、59%、40.2%的增速;同时期实体药店的同比增速仅为3%左右。
从行业现状和用户需求端来看,第三方线上平台的确为用户提供了兼具差异性和高性价比、高效率的用药服务。
不过,依靠互联网流量迅速崛起后,医药电商发展的重心,除了扩大规模,从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型的确刻不容缓。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