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疼痛:思念真的可以是一种病?

2022
06/22

+
分享
评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A-
A+

什么是心因性疼痛?

近日,一篇新闻报道长沙一名11岁男孩因思念父母而出现腿部疼痛近一个月,辗转二十余天查不出病因,去了儿童医院疑难综合病房,最后诊断为心因性疼痛,治疗上使用安慰剂有效,可谓是现实版的“思念成疾”。

那么,什么是心因性疼痛?

心因性疼痛也叫心理疼痛,是一种躯体化症状,指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非器质性身体疼痛,比如出现胸痛、头痛、腿痛、背痛等等。虽然,疼痛很明显,但各项相关的身体和实验室检查却没能发现显著异常。造成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扰,明明感觉很疼痛,但各项检查却都显示正常。 

我们常说“身心一体”“心身不分家”,这些话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心因性疼痛。也就是说,一旦有了情绪冲突等心理问题,通常是靠躯体症状表达出来的。所以,当出现了身体的莫名疼痛,但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那么,我们诊断的思路就不会一直在身体层面上深究,而是要当心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或患有了心理障碍。

了解情绪因素可以导致心因性疼痛的发生,那么,下面问题也就来了。

1. 有些小孩确实会“表演”,比如装作跛脚、装作被呛到而咳嗽、不想吃饭装作肚子疼等,心因性的疼痛是这种表演吗?如何分辨? 

心因性疼痛不是此类的表演。

这些表演,孩子们是知道自己在恶作剧、故意而为之的,表演的肚子疼不是真的疼痛,通过孩子喜欢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但心因性疼痛,患者并不是故意的,他们出现的疼痛是真的疼痛,所以当得知自己的疼痛是情绪因素或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甚至不愿或很难相信这一解释,需要医生或治疗师的专业引导,他们才会接受。因此,此类问题的确需要时间仔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尤其是躯体疾病,不可能很快被诊断的,上述报道中的“辗转二十几天查不出病因”,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本报道中的孩子才11岁,并且表现为腿痛,相对好鉴别,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患者会更加复杂,比如一名胸痛的中年女性,心电图显示轻度心肌缺血,这时她的剧烈胸痛心电图不能解释,但患者就会更愿意相信自己有躯体疾病,而不愿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那么她可能会反复多次做检查,不停换医生或医院去看病。所以,这类疾病相对较难诊断,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 我们知道很多心因性咳嗽的小朋友,在自己娱乐如看电视或玩游戏时,就不会咳嗽,夜里睡觉也不会咳嗽。但当有人注意时,又开始咳嗽,那么,其他躯体症状也会这样吗?是不是只要没有刺激就不会有症状?

其实,只要是心因性的症状,无论是心因性咳嗽、心因性疼痛都有类似的现象,在放松或睡眠的时候减轻或消失,有人或自己注意时则出现或加重。因为心因性问题的发生目前认为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孩子情绪出现问题,但孩子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躯体的疼痛表达了这一情绪。当娱乐或玩游戏的时候,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舒缓了自主神经,症状可以减轻甚至消失,而一旦关注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又刺激紊乱的自主神经,症状再现或加重。

3. 发生躯体症状,一般会去相关科室就诊,如心因性咳嗽会首先去呼吸内科,那若像男孩一样“20多天找不到病因”,治疗也没有效果,会对小孩造成“二次伤害”吗?比如认为自己得了重病、治不好等带来受挫感,或躯体症状加重? 

的确,一般心因性躯体症状发生后,都会先去相应的科室,比如,心因性咳嗽会去呼吸科;心因性心慌、胸闷会去心内科,很长时间找不到病因,治疗效果不好,的确会对患者本人或家人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紧张,担忧,认为自己好不了,反而加重原来的症状。因此,各个科室的医生需要尽早识别出心因性躯体化症状,及时给患者及家属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和推荐。而不能看完化验单等资料,就断然称患者没有病,这样患者会很委屈,因为的确很痛苦,但检查结果没有问题,医生说自己没有病,久之,家人也会认为患者是不是故意装出来的,对患者的治疗态度不如从前积极。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但心因性的躯体问题,的确需要时间去诊断,要做很多的检查,以排外躯体疾病。所以,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家人和孩子的确很非常焦虑的,及时与患者和家人沟通好很重要。比如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检查没有发现相关的疾病,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这样的疼痛,比如心理的压力等等。这样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很多人不能接受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我们人的复杂性就是不能让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 心因性疼痛的治疗是怎样的,需要长期做心理咨询治疗吗?躯体症状消失即可结束治疗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最关键是看患者最终诊断是什么,当给予“心因性疼痛”这一诊断的时候,说明只是一种躯体化症状,还没有达到心理障碍,也就是说还没到达疾病的程度。那么可能几次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好了,没有症状了,也就不要治疗了。

但如果已经达到“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比如“抑郁症”“焦虑症”都可以伴有这样的躯体化症状,则要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全病程标准进行系统治疗,可能会药物结合心理治疗同时进行。

5.对于有心因性疼痛的小孩,如何去帮助他们摆脱疼痛?需要让他们知道病原因吗?知道发病原因会不会更容易导致复发或迁移(如这次痛的是腿,下次可能是肚子等)?

正如报道中所述,心因性疼痛的这个小孩,安慰剂治疗有效。但这种安慰剂一定是在医生的特殊暗示下起效的。显然,心因性疼痛要靠一定的心理学手段去摆脱疼痛。这种情况,通常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话让患者了解发病的原因,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思念父母的情况,不要压抑自己,要学会表达。这样情绪就会走自己的通路,而不必通过疼痛来表达啦。

有人担心告诉患者发病原因会导致复发或症状的改头换面,本次是腿,下次可能是头或肚子。其实,正规的治疗尤其心理治疗就是要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教育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疼痛是真的很痛,但这种疼痛是心理的疼痛在发声,在呐喊。

6. 有过这样经历的小孩日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是比没有这种经历的小孩子差?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发育吗?与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也是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担心孩子的未来。

有这样经历的小孩日后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一定比没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差。如果引导的正确与及时,不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发育过程,也不与未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相关。通过这一问题,我们反而要呼吁家长们,要及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能让他们有太多的不愉快压抑在心中,这种压抑与隐忍反而是容易导致孩子未来心理疾病发生的隐患。

所以, 心因性躯体化症状, 不可小觑,  应及时就医, 缓解心理障碍, 才能恢复健康机体。  

专家介绍

79991655867236635

邵春红,主任医师,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2006-2008年美国Purdue大学认知心理系博士后,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第6-7届神经心理协会委员、中国焦虑障碍协作组秘书、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第9-10届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BT专委会DBT学组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第六届编委等。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

文 | 精神医学科 邵春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刊载于《家庭用药》2022 No.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心理,疼痛,躯体,症状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