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在意的肠息肉,可能是身体给你发出的预警!
50岁的秦先生,进行肠镜检查时,发现多个肠息肉,最大的直径有5毫米,医生建议手术切除并定期复查,但他觉得小题大做,息肉而已;一直也没有不适,就没放心上。
4年后,因长期便秘到门诊调理,做了肠镜,结果查出高度疑似癌变的息肉,病理结果显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本有机会切除,并定期检查降低癌变风险,但因小看了息肉,也错失了良机。
息肉到底是啥,发现就要切吗?
息肉就是肠道粘膜表面多余的肉疙瘩,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而肿瘤性息肉又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综合症,理论上只要时间到位,终有一天会黑化,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30%~70%,而家族性息肉病,40岁前癌变率几乎100%。
不过非肿瘤性息肉也并非百分百安全。所以,肠镜一经发现,应必须取活检,通过病理证实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内镜切除治疗,以绝后患;但如果息肉过大或者明显癌变了,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尤其是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肿瘤性息肉更爱哪些人?
1. 年龄大于40岁;
2.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3.有不良饮食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高热量、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嗜食烟酒,久坐、缺乏运动等不当生活方式;
4.炎症性肠病等高危人群。
5.排便不正常,大便带血,还会无来由便秘,便形变细。
从肿瘤性息肉到早癌,一般要5年时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要记心头。
5大健康代替,预防肠息肉
1.全谷类代替精致淀粉。
2.以黄豆及其制品取代部分红肉类。
3.多样足量蔬菜摄取量取代单一来源。
4.新鲜水果代替果汁。
5.以开水代替饮料。
文章来源:ECS早癌筛查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