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家长被要求在OPV服用风险上签字,是诱导使用自费疫苗还是合理告知?

2022-06-22 20:26

“规范告知”是让家长们拥有更全面的选择,了解更多的疫苗知识,让孩子们获得更为广泛的保护,也应该是每个从业人员的心愿。

事件回顾

网友咨询知乎上的医生博主:宝宝四月龄接种脊灰减毒疫苗(OPV)时,接种医生要求家长签字,这位家长想知道这个风险是什么概念,另外用免费的OPV要签字,用自费的就不用签字,接种医生要求家长在OPV服用风险上签字是不是诱导使用自费疫苗?

该医生进行了长篇回复:从疫苗的制备工艺到opv会引发的各种罕见疾病,最终认为接种医生是规范告知,不存在诱导家长使用自费疫苗的说法。并且引用了OPV说明书上的内容,证明OPV确实存在服用风险。

该医生认为这类的签字很常见,理由是:如果不告知风险,万一出现这种极低概率的致残风险,家长可能又要怪接种医生了!

看似很专业、很贴心的回复,真的都是事实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下。

一、文中“OPV使用风险”是否为规范告知?

1、什么是规范告知

规范告知可以理解为:以客观标准进行告知,足以影响受种者决定的信息。

注意关键词:“客观”、“足以影响、“决定的”。

2、图中内容分析

3501655509310924

已告知家长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存在风险,家长不选择接种自费脊灰灭活疫苗(IPV),家长签字:

翻译过来就是:已经告诉OPV存在风险,家长还是不选择自费IPV,还需要家长签字确认;如果家长勾画掉了“不”字(如图),那就是家长认可OPV存在风险,自愿选择接种IPV。

大家看完这样的签字要求,是否能得出这样一个信息:OPV=存在风险。

那么,自费IPV就完全没有风险?

事实当真如此?

并不客观!更不公正!

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疫苗。没有疫苗(包括OPV或者IPV)能提供完全的保护,而又完全没有风险。

3、减毒疫苗与灭活疫苗的优劣势对比

灭活疫苗,就是在概率上比减毒活疫苗更安全;

同时大多数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效果比灭活疫苗效果好;

一般灭活疫苗需要多次反复加强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减毒活疫苗就是有部分存在免疫缺陷的儿童无法接种……

就拿OPV和IPV做例子:

38111655509311106

43791655509311156

看,OPV也不是一无是处;IPV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

疫苗没有对错,只有适合自己或疾病流行情况的,才是最好的。

二、如果没有做到“规范告知”会怎样?

1、破坏理性、全面、公平公正原则

无论偏向哪一种推荐,自费或者免费,灭活或者减毒疫苗的接种,都会导致本来就对疫苗知识认知不足的民众,对疫苗产生误解,进一步影响后续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比如上文的医生回答中将OPV的说明书中提到的罕见风险截屏放出来了,但是却没有把IPV的说明书截屏,而那上面也有罕见不良反应,这就是片面的。该医生的解释也就很容易引起家长对OPV的抵触心理,导致后期孩子4岁的时候接种OPV的接受困难。

客观来说: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或者孩子自身存在一定免疫缺陷的,确实IPV的优势大于OPV;但对于目前国家已经免费接种2针IPV的情况下,孩子健康,经济条件并没有太好的家庭,采取现行免费的“2+2”政策(即2剂次OPV+2剂次IPV),既有效降低了OPV的VAPP风险,又能实现肠道免疫,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2、规范告知的好处

根据《疫苗管理法》规定,无论是自费还是免费疫苗,我国始终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基本原则。

从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性服务、安全角度来看,通过充分告知、科学告知,减少医患的纠纷发生。而且,做好知情告知,对医务人员来说可以提高知识储备,获得家长的信任感。

对于公众而言,公众的知情选择权利受到了尊重,才能获得科学全面的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知度,科学接种疫苗。

对于后续医患关系,正确看待疫苗反应,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医生说IPV更安全,但是如果孩子接种IPV后出现了接种部位的红肿、发炎甚至过敏情况(也这是常见的注射不良反应),医生又该如何跟家长解释呢?之前说的安全,是不是也就不被家长所信任了呢?

所以,充分、完整、公正的进行“规范告知”很重要,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了医护人员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3、为何会出现这些没有“规范告知”的现象?

(1)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接种门诊太忙了!

接种门诊的日常,和儿童门诊遇到的问题差不多:

大部分社区医院人流量大,100+的日门诊量真的是最最最基础的;接种的时候小朋友哭闹的情况十分常见;医护人员无法一一详细告知家长相关信息,很多时候扯着嗓门跟家长重复说了很多次的话还是没有听清楚。除了需要告知家长的信息有很多,还要“三查七对”;甚至还要解决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纠纷。出现纠纷的原因不仅仅是没有严格执行“规范告知”,双方对疫苗的认知存在差异也是导致纠纷的原因之一。如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去接种,但部分老年人对疫苗认知有限,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摩擦。

因此,医护人员不得不总结出来一套很简洁的、有威信的语言来明确的告知家长预防接种的疫苗信息(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因为利益原因,引导自费接种)。这时候就会出现由于沟通不充分,造成双方的误解。

就比如上文中医生跟家长说接种OPV需要了解OPV存在接种风险一样。确实,OPV存在接种风险(当然IPV也存在),每一种疫苗的“知情同意告知书”里都将风险写的很详细,还需要家长当场签字确认。但在医护眼里,OPV存在的接种风险后果更严重,需要更用力的强调,所以才出现了:“已告知OPV存在风险”的字样,用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规避。这就是造成误解的源头。再加上紧跟着说是否同意接种自费IPV或者五联,就形成了心理暗示,容易让人认为是引导自费接种。

(2)关于预防接种知识、疫苗知识,家长懂得太少了。

有多少家长,在接种前仔细、认真的阅读并理解了“知情同意告知书”里那么专业且详尽的内容呢?如若没有仔细了解过相关内容,很容易被一句“有风险”带偏,从而无法完整的了解真相。还有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理解了医护说的话,其实并没有了解透彻,从而造成误会。这主要还是因为家长们鲜有涉猎预防医学这个细分领域,对预防接种知识了解的太少。

4、解决方案:“家长课堂”的推广和普及

其实,在疾控的支持下,全国各个接种点从2015年起,先后成立了“家长课堂”。在家长课堂上,互动会更多,更倾向于科普疫苗知识。有时间的家长都可以去听,免费!

55391655509311577

图为某院辖区内2011年1月-2012年10月出生并建档的新生儿家长596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家长采用常规门诊边接种边宣教的方式,干预组家长除实施常规门诊宣教外,每周固定时间参加家长课堂培训班。所生婴儿到1岁3个月时,比较2组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结果。

通过“家长课堂”的疫苗知识输出发现: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程度可直接影响儿童免疫接种的覆盖率和接种效果,而“家长课堂”可以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知程度。此外,还需要通过权威媒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知度。

互信理解,互相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石。

只有在互信的前提下,理解的环境中,医患的交流才是平等、高效的。

三、是否不该介绍自费疫苗?

并不是!介绍是必须的,选择权交给家长。

免疫规划类疫苗属于国家免费疫苗,提供的是在卫生经济学范围内的国家层面的流行病保护,承担的是群体免疫的责任,是最基础的预防接种配置。

而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接种更适合自己、更多种类、更广范保护的疫苗,以预防更多的传染病。

根据《疫苗管理法》的规定,医护人员有告知可替代免疫规划类疫苗的自费疫苗的义务。

注意,是告知,而不是推广。

“规范告知”是让家长们拥有更全面的选择,了解更多的疫苗知识,让孩子们获得更为广泛的保护,也应该是每个从业人员的心愿。

近两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社会都开始重视预防接种,但正确认识预防接种知识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疫苗科普任重而道远。愿天下无疫,平安顺遂。

参考文献

[1] 齐国娥, 杨老虎, 于瑞彦. 家长课堂在儿童预防接种率和接种及时率中的作用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6):3.

[2] 郑东旖, 刘兆秋, 时念民,等. 儿童家长对第二类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8, 31(2):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护人员,OPV,疫苗,风险,签字,告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