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纪实】国药同煤总医院:无畏忘我的守“沪”
自今年3月以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突袭全国,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抗疫大考验,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我作为一个医护人员的心灵。在4月6日医院发出援沪通知后,我踊跃报名,之后的日子里不断进行院感培训、穿脱隔离衣、核酸采集、健康体检一系列准备工作。4月25日晚在御东太阳宮,大同市委市政府为我们这支164人的大同援沪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并对我们寄予厚望,祝愿我们早日凯旋而归。
事实上,这次上海的疫情之严峻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深有感触,一路的冷清、寂静,已然不是昔日呈现出车水马龙的国际都市模样。时间紧、任务重,抵达驻地后三医院副院长卢彬冷静沉着、事无巨细地安排协调落地后的每一件事,从团队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到劳动节日对我们的慰问,消除了我们身处异地的陌生感。
五医院院感马春主任对驻地感染也考虑的细致入微,通过对驻地风向及与周围居民的距离不断考察,告知我们每日开窗通风的时机!接下来又进行了加强防控知识普及及隔离衣穿脱培训,为了不耽误进度,队员们自己对着镜子反反复复地练习,最终所有人都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了考核。
5月1日我们正式进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踏进这四下无人的华山大院,心里便有些不寒而栗,恐惧、忐忑涌上心头。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让老师帮我检查隔离衣有洞没,脸周围隔离衣松紧度,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奥密克戎“乐园”。
看到病人咳嗽我会后退,看到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我会屏气,然而看到询问病情的医生和做治疗的护士,稀松平常地穿梭在病人中间忙碌着,我立刻进行心态调整:我的N95口罩已戴好,我可以,我能行,别人可以,我也可以,加油,必须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积累,我很快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在实际诊疗中俯卧位通气很受欢迎,经过不断普及运用,才知道它是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广泛应用,通过改善通气血流比,可以促进背侧塌陷肺泡复张。然而这对于我们穿上厚重大白的女护士似乎有些难度,后来我们专门成立了通气小组,这一重任就落在了男同胞身上,对后期病人的康复和缩短住院天数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仓第四天,也是孩子五一放假的第三天,下班后看看朋友圈都在晒家长们带孩子出行游玩照,有点失落,也感觉亏欠孩子,然而跟孩子微信视频时发现孩子没有一点生气抱怨,于是我决定回去与孩子同学习共快乐,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让孩子们做有意义的事!庆幸自己在最好的年纪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愿疫情早日结束,不负韶华不负爱!
在5·12护士节当天我们的家属收到了来自医院党政领导和同事们的暖心慰问,还特意为我们留下照片,让我们安心援沪。医院同时还为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24小时接听一线援沪医务人员的求助电话,院领导和感染科主任也督促我们要注意防护!每天虽然都很忙,但有这样医院和领导,在那一刻得到的感动与温暖、理解和尊重,给了我无限前行的力量!
进仓的二十一天,我们的援沪任务也要接近尾声了。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和队友们忘却了白天和黑夜,在方舱里穿梭忙碌,紧张而有序地收治着各类病人,没有人叫苦喊累。对患者来说,最难的不是缓解身体上的病痛,而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我们每位医护人员都非常耐心地为患者讲解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以及众多治愈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疏通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放松心情,安心就医。其实每个时代的医务人员都有着不同的使命,“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我们永远的主题,“不畏艰难,一心抗疫”是这个阶段的光荣任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5月26日,是最后一个夜班,又期待又不舍。站好最后一班岗,平安回家,再来即是游客,换一种身份,换一种心情。熬过了汗流浃背,熬过了饥饿干渴,援沪终将完美收官。战时无畏、归时无恙,感谢带队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守护和肯定。
在最好的年纪做了最有意义的事,一代人又一代的长征,一代人又一代人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是建设中华的点点星火,医路漫漫,不忘初心,青春无悔!
作者/杜亚娟
编辑/金泽
监审/刘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