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记忆里的喊魂:来自民间的艺术治疗形式

2022-06-17 17:43

能治愈掉魂的,并不是招魂仪式本身,而是仪式中所包含着的爱、关注和情感,以及相信,即相信这种仪式的疗效,那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信任和敬畏之心。


昨天晚上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发现她写了许多有关鬼的内容。
让我一时间想起童年时期的很多经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我四五岁时的掉魂经历。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时间大约是上午十一点多,貌似小弟还没有出生,因为看起来我母亲很清闲。
我从外面回到家,感觉浑身没劲儿,身上有些发冷,还非常困,好像随时都能睡过去。
母亲见我蔫蔫儿地坐在堂屋里不说话,就担心我可能是生病了,她走过来用额头贴我的额头。我感受到她鼻孔里的气息,心里很是不喜欢,却懒得反抗,任由她贴着我,拉着我,抱着我。
只听母亲自言自语着说:“这也没发烧呀”。
此时奶奶从厨房走过来,一番折腾之后,断言道:“萍可能是掉魂儿了”。
于是,奶奶找来粉笔,在堂屋门内的地方画了个圆圈,把我和小椅子一起搬到圆圈里,然后她站在门外,拿着大饭勺“哐哐哐”敲三下门框,看着坐在门下的我,柔声喊道:“小萍,回来吧!”。
母亲则站在门内,双手扳着头顶的门框,轻轻摆动身体,眼睛望着外面,应声道:“回来啦!”。
就这样,奶奶敲三下,喊一声我的名字,然后母亲再应一声。
如是反复了一会儿,感觉上有5-10分钟,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不觉得冷了,也不困了,还恢复了体力和精力,活蹦乱跳地跑出去玩了。
待到我成年之后,再回想起这个清晰的记忆片段,觉得我的奶奶和母亲一起,为我进行了一场艺术治疗,他们的做法当中,蕴含着很多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
根据我当时的症状:乏力、发冷、犯困、懒言,可以推测,其实所谓的掉魂,就是心灵在受到惊吓之后,启用了解离的心理防御模式,以弱化内心体验到的恐惧和无力感。
农村地广人稀,到处都是空旷的河床和庄稼地,在我四五岁的时候,还经常能听到豹子和野猪闯进农民家里吃人的故事,还有更可怕的,饥荒年代易子而食的故事。
这些故事对于懵懂的小孩子来说,可真是恐怖。
再加上在那个时候,大人们忙于地里的农活儿,要非常努力才能让家庭正常运转,因此常常顾不上在心理上体贴和照顾孩子。
虽然我不记得那次掉魂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大概也能想象,是受到了什么人或者故事的惊吓。
而我奶奶和母亲的做法,不但给我身体上的拥抱和亲密,还及时表达了密切的关注,用她们所知道的方式,在专门的时间里,努力为我做了一些事。
她们那充满关心的表情,一唱一和的“回来吧!回来啦!”,温柔的带着祝福的音调,带着节奏和韵律的身体舞动,无一不是表达着爱和关心,传递着来自成年人的力量和自信,那一切给了我莫大的心理安慰,于是很快就好转起来。
所以,能治愈掉魂的,并不是招魂仪式本身,而是仪式中所包含着的爱、关注和情感,以及相信,即相信这种仪式的疗效,那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信任和敬畏之心。
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的社会,先是科学主义的盛行,后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式大概已经失传了吧,每念及此,还真是有些伤感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奶奶,之后,仪式,故事,母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