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协同过程,形成更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急救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院前院内急救单位接力协同完成的“高时间敏感性”任务。而传统的急救绿道管理模式,院前急救信息需通过点对点单线电话呼叫院内方式沟通,到院后需建立纸质版质控表、评分表、知情同意书、溶栓风险评估表。院内急诊与各专科之间,同样采用点对点的单线分级呼叫,逐级传递相关信息。
更关键的是即使院前医护确定拟转运到最近的救治医院,也可能事先不清楚院内即时的救治资源是否满足,不知道病人连续救治情况与预后。院内各角色间信息传递,也基本是前一个“救治流程完结”,再呼叫转移到下一个救治流程的“单线串联模式”。这样的协同与沟通模式,存在沟通方式单一、交互工具落后、信息共享不足、反馈不畅、时间折损风险多等问题,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目标“及时性、准确性、高效性”,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现实中每个救治环节都存在延误的可能,而多元角色交互方式不够智能便捷的问题导致了真实救治过程可能出现的如:转运送达前沟通方式不便捷、送达时无预警未提前准备、送达后需从零开始了解病情信息等影响救治时效的现象。
以上这些现象之所以成为传统急救的挑战,是因为心脑等急救,如心梗、脑梗的再灌注治疗,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多角色协同完成的高时间敏感性任务。
而原来的这种各部门,各系统的“组织内”建设,这些年在政府部门的推动和管理下,发展的很快。院前急救中心,院内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专业医疗组织陆续通过培训、认证、考核管理,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流程质量日趋规范。但也出现了组织和组织间,系统和系统间,角色和角色间的“相对隔离”。各组织信息系统的孤岛化、分散化现象,多元角色沟通的屏障在无形增加,沟通效率的障碍与协同救治的高时间敏感性要求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
低效沟通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如:
1.多组织多部门多角色单向沟通,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导致各流程的衔接不顺畅;
2.关键临床信息在协同交互中无法进行格式化的呈现;
3.缺乏急救场景定制化的沟通工具,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协同任务的高效并行;
4.响应准备不及时,可能出现超窗延误,影响救治结果和患者的康复。
5.临床医护用于信息沟通、确认、反馈、提醒的时间和精力增加。
由此,寻找任何可能的方式,优化急救协同过程,形成更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满足跨组织的、多元角色沟通的急救绿道专属“急救交互平台”,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更有效率,让患者得到更高效的救治,更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