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播也需要有“边界感”
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与各种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触网”,开始用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进行科普,但随着而来的就是一些“擦边球”行为,比如在接诊过程中直播,一方面是因为一心二用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诊断失误,另外一方面是可能会暴露患者隐私,让患者感到不舒服或者被冒犯了,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医患纠纷。
《医师法》相关内容解读
《医师法》第二十三条第二点规定: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是医师应有的义务。在这一点上,医生的科普任务确实是加重了担子,但是同样,这个规定也是在支持医生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科普。
第二十三条第五点规定: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这一点则是对一些“跨界”的医生进行了限制,医生在进行科普宣传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职业范围,对于不熟悉不确定的内容不要去说,避免出现麻烦。
医生直播也需要有“边界感”
尊重患者
如果医生要在边接诊边直播,最好经过机构同意,并且告知患者和其他人,确定机构与患者都接受,才可以开启这类直播。并且在直播过程中医生不要将心思过于放在直播上,应该专心接诊患者。如果患者拒绝直播,即使是后期进行打码处理或者对声音进行处理,也是不合规的行为,所以医生们需要明确患者的想法,而且也不可以进行诱导或者强迫患者配合直播。
拒绝唯流量论
不论是科普、直播接诊还是线上问诊,这是值得推广的新兴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对不科学、不适用的方式进行科普的传播,不仅仅会影响到患者的就诊和医生本人,还会对医生这个群体造成伤害。所以不论是直播还是科普,医生都需要保证严谨与科学,不要被流量蒙蔽了双眼。
学会趋利避害
直播这种新兴方式,对整个医疗群体都有着很深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走上了线上,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乱开药”“随意诊断”“跨界看诊”等等问题频发,有些甚至造成了患者延误治疗、错误用药、加重病情。
所以医生们在直播的时候也需要学会“趋利避害”,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妄下定论;不随意诊断病情;不要将治疗方式方法随意上传;可以进行解答但是不要给出方案,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会完全相同,治疗方案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