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医名医榜 | 76 儿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华
儿童重症医学科 张华
走进人物
张华,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在读。陕西省保健学会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会第一届基层儿科学分会委员。
擅长儿童急危重症的救治,如小儿脓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急性中毒、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急性肝衰竭等;完全掌握危重症的血浆置换、呼吸机治疗、连续血液净化、血液灌流、人工肝等血液净化技术的理论及临床上机操作。
2021年获得医院“最美医生”、住院规培生“优秀带教老师”荣誉。
2021年主持院级课题1项,2022年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省市课题研究工作。发表SCI 1篇,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2022年先后2次作为西安市儿童医院新冠肺炎医疗专家团队成员,赴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参加一线抗疫。
诊疗细致 雷厉风行
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也就是PICU,是一个时时刻刻面临急、危、重症患儿抢救的科室,365日奔跑在与死神竞速的赛道上,不仅要求医生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求有细致入微的病因洞察力和雷厉风行的临床行动力。当被问到诊疗细致与雷厉风行怎样兼顾时?她用多科室轮转的成长历程,为践行重症医学医疗工作者做出了完美诠释。
回忆的时光要从2011年说起,张华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儿科学专业,同年进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工作并开始全科轮转,这一转就是3年。轮转期间,张华每天用勤、细、实的工作作风,积淀了临床医生的业务素养,积攒下重症临床的厚积薄发。
她是每天最早到科室上班的医生,在8点晨交班之前,总是在自己分管病人查完房后,再将化验检查结果回报看一遍,认真询问孩子的病情变化及饮食、大小便、精神状态等信息要素,对每个患儿的诊疗都要认真反复核对,确保患儿的最优治疗方案,同时第一时间能够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转科的第3年,她对儿科危重症所需要的细致洞察与雷利作风职能素养产生了浓厚兴趣,引导她最终选择成为了一名儿童重症医学科医生,这一选便是重症医学人9年的坚守。
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常思患者不易,将心比心多为患者着想,这是她作为重症医学人9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与时间赛跑,设身处地做患儿和家长定心丸是她对儿童重症医学科工作环境的精准描述。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必须迅速果断,但患儿的康复又需要敏锐的洞察、细心的护理、漫长的等待。特鲁多医生说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句话也成了她行医生涯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儿童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同时也是带教老师,她常常对规培医生这样说:“家长怀揣着信任将孩子只身一人送进ICU(无陪人病房),内心慌乱与无措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量地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家长解释明白患儿的病情及预后,引导家长树立治疗的信心,抚平家长慌乱的内心,帮助家长决策最佳的治疗方案。”现实带教中,她认真结合国家对规培和进修医生的具体要求,严格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查房、讲座,使带教学生受益匪浅,教学工作得到了医院和学生一致的认可。
另一方面,她深知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儿童危重症的抢救一定要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挽救患儿生命,并改善预后。西北地区儿童重症医学起步晚,发展慢,面对工作困境,她积极参与儿童无创正压通气适宜技术推广活动,深入十余个市县,向基层医生讲授如何进行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手把手教授呼吸机的使用,为西北地区基层建立儿童重症医学科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勇于担当 践行使命
2020年,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身为白衣天使的她,利用工作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以自身实际行动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请战意愿和请战决心。2021年,她又积极响应院党委号召,第一时间投身抗疫工作,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儿科医生,以国家专家组成员身份进驻定点医院一线指导患儿救治工作,2022年3月,再次至定点救治医院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2022年5月的一个周日,汉中一例爆发性心肌炎患儿需要紧急转运至西安儿童医院进行治疗,张华接到电话后,立即放弃休假前往医院,与另一名急诊科护士紧急前往汉中,顺利将患儿转运至西安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经积极强心、纠正心律失常、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患儿最终转危为安,当她拖着一身疲惫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傍晚。
当问到,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就是一份工作值得么??她的回答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感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要,没有什么比重挽救生命更崇高!”正是她这样一句话,才让医生这份职业蕴含的纯粹与执着格外珍贵,才让这一份守护儿童健康的生命防线格外牢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