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幸遇良医,托付生命”——一封患者家属的感谢信

2022-06-16 10:32   医科院阜外医院

不经历父亲这场大病,我无从想象国内医院的变化和进步。

——阜外医院医病记

昨天和父亲通电话,从ICU回到病房的他,欢快得像个孩子,望着阳光明媚的窗外,恨不得一下子蹦起来,挣脱管子跑出去。“好了伤疤忘了疼,你咋切换这么快,忘记了三天前的手术前夜,夜半难眠,用光一打抽纸清嗓子啦?”我使劲打趣着老爸,心里却时时浮现一位医生的身影,凭借一双巧手完成手术,救了父亲的生命,也让家人在冰火两重天的变换中满怀感动、感激与感恩的医生-阜外医院血管外科舒畅主任和他的团队。

心里装着患者的医生

回忆刚刚住进病房,他就带着团队走进来,直截了当对父亲说:“我知道你的情况,住进来你的任务只有一个,放松调整,控制好心率和血压,做好治疗准备”。手术前一天,他来到床前,一边按诊腹部,一边告诉父亲:“你的穿透性降主动脉溃疡很重,位置不好,随时有破裂危险,明天安排手术”。面对父亲满脸的问号,他专门翻出手机里父亲血管的造影,比划着鼓包的血管和正常血管的区别,让人感觉这个科普有点难度太大。最后一次查房时,他微皱眉头,满怀心事地叫住我这个家属,告诉说由于病灶位置靠下,术中有触及腹动脉复杂血管和引起瘫痪的风险。

然后把自己关进办公室,不再允许我们打扰他。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心念,面对这样一位历经险滩、挑战高难的医生,把父亲毫不犹疑地托付给他,是我唯一能做的正确事情。手术室外,当我紧盯着显示屏,看着父亲手术迟迟没结束,心已悬到嗓子眼,忐忑不安,翻江倒海的时候,广播里突然呼唤我们的名字,他出现在谈话室窗口,笑意盈盈,给出了OK的手势,告诉我们昨晚从美国调来了适合的覆膜支架,覆盖破溃区4厘米,上端固定好血管3厘米,下端3厘米,完全符合国际标准,手术顺利完成。我和妈妈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此之后48小时危险期,从父亲双脚有知觉,到腹部功能正常,撤掉脑脊髓液引流,他和他的团队都是亲自第一时间通知到我们。素昧平生,不收取分文感谢,如此的体恤入微,如此的平易近人,像一股股强大的电流,穿越父亲生命的至暗,穿透家人的焦灼与煎熬,医生的心血与病人的生命在这特殊时刻紧紧相扣、相融。

精益求精的医治

回想父亲从发病到治愈,我们万分惊讶于全过程的高效和有序。父亲走进阜外医院是从急诊室开始的,得知疑有主动脉夹层,急诊医生当即找来血管外科医生咨询,并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加强CT检查,在CT窗口医生与血管外科大主任就影像进行沟通,得到口授的病情判断,紧急安排病床,并于第二天住进了血管2区病房,诊断也由主动脉夹层确定为“穿透性主动脉溃疡”,面积大,程度深。

在病人和家属全然无知无感的时候,舒畅主任和他的团队居然已经开始了这场与病魔的照面。第一时间介入、果断收治、精准定性,抓住关键窗口,赢得救治时间。急诊到入院,用了一天时间,入院到手术,间隔了1个工作日。针对父亲的病情,专门从美国调来匹配的支架,一丝不苟按国际标准完成手术。

我们作为医学的门外汉,难以想见主动脉复杂部位介入手术需要怎样的精密和严谨,仅仅通过这些亲历的所见、所感受到诸多触动。“取其高者得其中”,如果不是用最高的标准去规划和极度的自律去操作,这其中许多环节可能不会发生,而如果缺少一环,不知道与凶险的主动脉炸弹的博弈中,会出现多少难以挽回的结果。医生术前谈话开门见山的第一句就是:主动脉血管的疾病,迄今只有少部分来得及救治。

“于无声处起惊雷”,对于病人,遭遇这样的疾病是不幸的;对于医生,心中气象,手下乾坤,每一场精准及时的救治难道不是用分秒计算却又细到毫发的惊雷之战吗?

追求国际最佳实践的病房管理

不经历父亲这场大病,我无从想象国内医院的变化和进步。

因为父亲的真红细胞增多症曾考虑跨国治疗,我细读了美国临床医生手册,也曾有国外住院的经历,体验过高水平医院治疗的规程要求和严格标准化管理。这一次在阜外血管2病区的住院和陪护,出乎意料体验了中国医院“打破常规”迈向国际化的转变:病区极为安静,没有任何闲杂和喧嚣,非必要和流动人员不会出现在病房;患者和陪护只能在限定范围内(不出病室)活动;所有药品(包括自用药)纳入医生统一管理;饮食、用水、营养补充严格由医院统一保障,杜绝自行带入;病人饮食、排泄和各项指征严格记录日志,比如父亲的血压就是按高压110-100,低压70-60,心率60/分来控制;医生和护理对病人的应答非常规范及时;卫生和防疫管控异常严格。病房内设施配置完整,陪护椅清一色都有折叠床功能。这些综合配套能够让病人安心静养,也免除了家属送衣送饭的后顾之忧,难怪父亲开玩笑他已经“乐不思蜀”。

说到关键的术前准备、ICU、术后恢复,更是有书面提示单进行系统化指引,医生护士还会按时提示监督,从而形成一条严谨有序的流水线,仿佛一位工程师用甘特图在管理着病房。我不知舒畅医生作为病区主任如何进行病房管理和革新,但此次短暂的体验机会着实令我耳目一新。

人的一生很漫长,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医生职业的日常,托起的却是病人生命的大山。我很为父亲感到幸运,能在他凶险疾病降临的时候走进这么好的医院,遇到这么好的医生。这个过程里,病人和家属何尝没受到教育和感化啊。临近手术他的神情和一次次短暂的互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医生的压力和不容易。

不知他会如何推演手术风险、对抗各种压力,但当我们直接感受到他对父亲病情的认真关注、思虑和担忧时,我们与医生产生了深深的共情。术前和父亲交流,手术成败风险参半,与其说病人面临选择恐惧和紧张,不如说医生更紧张,因为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在医生身上。敢于接76岁的高龄患者,血压不稳,血管弥漫性粥样硬化,脆弱糟糕,病灶位置低,截瘫和失禁风险大,从一开始医生就接受和承担下来。通过与医生的共鸣和交流,对手术风险深深担心的父亲逐渐完成了术前的心理建设,明白了自己也应该同样笃定、坚强、聚焦、专注,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配合好救命的医生。

因此,第一次上手术台的父亲,遵随医嘱严格做好了各项准备,从容沉静,闭目静息,不再动摇和慌乱。

杏林贤士,以仁医心,精诚医病。幸遇良医,托付生命,聊此小记,难表寸心。当初儿子立志学医时,医者辛劳艰险曾让我望之却步,而今衷心希望他能坚持不辍,学习名医榜样,沿袭杏林传承,奉献人生,救苦救患。惟能如此,以报医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父亲,医生,手术,血管,病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