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猴难求”、价格四年涨10倍是怎么造成的?药厂开始疯狂囤猴、收购猴场
不同动物模型来研究疫苗的优缺点 猴子实验是否必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颁布的《中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所有新药的研发和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确立与改进等,都必须得到在非人灵长类身上获得的可靠结论后,才能进入临床研究。正因如此,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是一个新药能否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临门一脚。
01
哪些猴可以作为实验猴,为何养殖周期这么长?
说到灵长类动物,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与我们基因极其相似猕猴了。 据《新民周刊》一篇报道介绍, 猕猴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素食为主,它的大脑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基因组成都与我们人类相似,并且具有高级的认知能力和行为,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人类的“近亲”。科研人员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恒河猴和食蟹猴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最理想的实验动物。
恒河猴,图截取自YouTube视频
实验猴的繁殖周期很长,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2-3年,但是一只猴子自然繁育需要近五年时间甚至更久才能传代,根本没办法开展相关的实验。 尽管科研人员通过多项研究加快了实验猴的繁殖速度,但也不能完全改变猴子供不应求的僵局。由于实验用猴的繁殖条件、实验要求都十分严格,实验猴繁殖的数量远不及市场所需。 近几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则更是让实验猴供不应求,许多疫苗制药企业面临“用猴难”的问题,美国强生、辉瑞等大型疫苗研发公司出现了“一猴难求”的局面,而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02 我国作为“产猴大国”,也逐步陷入困境
我国是“产猴大国”,根据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中国存栏母猴约有69,000只,其中8岁以上有39,000只。 对此,我国也加大了养猴力度,到2022年我国实验猴养殖的存栏量大约是24万只,但真正满足条件,能用于实验的不足3万只,加之近几年实验猴的需求量连年上涨,产猴大国也逐步陷入了困境。 实验猴为啥这么难养? 根据《财健道》采访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的一篇文章报道, 在理想状态下,在猴子4-15岁的生育年龄里,年出栏率可以达到40%,也就是说,一年的新猴产量大概3万只。考虑到现有的实验猴老龄化严重、生育率下降等不确定因素,一些猴场年出栏率实际上可能只有30%。
食蟹猴,图截取自YouTube视频
那么,猴子是怎么一步一步登上天价“宝座”的呢? · 2018年底,国家特批了部分猴子养殖场的进口申请,但已经接不上供应的缺口了。 · 2019年中国实验猴的年产量不到3.5万只,但是出口加上内销的总需求量却达到了近5万只。 · 2020年,由于实验猴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叫停了实验猴出口的业务,但在行业泡沫的烘托下,供不应求的发酵速度愈演愈烈。 · 而由于近年来繁殖母猴老龄化日趋严重,各企业没有及时留种猴,导致当前国内实验猴的生产能力下降到每年出栏3万只左右,也加剧了猴子身价的上涨速度。 2022年2月,据财政部网站发布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中标公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食蟹猴数量为30只,成交金额366万元,每只食蟹猴身价高达12.2万元。 有些大型“用猴机构”开始自寻出路,策划收购猴场,如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分别收购了居于华南等地区的猴场,而科研院所索性自己养猴,开启了“自给自足”的模式。
03 “一猴难求”对医药产业影响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很难回答。“一猴难求”的局面恐怕还要持续很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眼下实验猴是非常稀缺珍贵的资源,甚至一度到了有价无市的境地。 制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虽然收购猴场和自己养猴子的措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猴子供不应求的市场问题。 恶性循环还在继续,猴子的价格依旧上涨,无论是市场还是CRO企业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拯救”实验猴市场。于是就有上文的,很多制药公司开始自己建猴场,以满足临床实验的需求。 猴价倍增对猴子并非是好事情,那么,是否所有的实验都需要使用到实验猴? 我们需关注猴实验的动物伦理问题,当小型动物实验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使用大型实验动物,尤其是非人灵长类动物。 美国之所以从我国等国家大量进口实验猴,并非他们没有能力建造猴场,而是因为养殖猴子以及进行猴实验需要非常复杂的流程,还不如进口来的方便,当然他们在这类实验的规范上也是非常严格的,值得我们学习。 实验猴虽然能让很多药物加快进入临床中来,但我们不应滥用猴子,应当保护好它们的福祉,减轻痛苦,减少伤害。从目前疫情发展情况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实验猴的需求量仍很大,因为需要它们推进更多的疫苗和药物进入临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