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络病理论的建立解开了这个谜团,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络病成因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共同的血瘀证
岭南
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因为朝代不同,行政建制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岭南一般指华南。岭南地区中医文化底蕴深厚,始终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中医药历史传统文化为己任,形成了具备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中起到积极作用。
股骨头坏死是好发于中青年的骨科疑难重病,其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中医药保髋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岭南骨伤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亦是股骨头坏死患者最青睐的治疗方法。经过袁浩教授、何伟教授及众多弟子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股骨头坏死的专病研究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医药局股骨头坏死协作组组长单位、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第一批牵头单位、广东省优势病种突破项目(股骨头坏死)负责单位,在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从发病机制、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保髋治疗(保留患者自身髋关节的治疗)、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股骨头坏死中医理论的建立以及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保髋适应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本研究文将梳理以袁浩教授为开创者的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传承脉络,归纳和总结前辈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理论与实践传承中作出的贡献,理清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传承文化特点,旨在更好的传承发展、锐意创新。
本文作者魏秋实博士师从“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一级学科方向带头人何伟教授,特色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广东省中医药中医骨伤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中医学)后备人才,跟随何教授从事股骨头坏死临床与基础研究近13年,经过10余年的持续研究,梳理了以袁浩教授为开创者、何伟教授为继承者的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传承脉络,归纳和总结前辈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理论与实践传承中作出的贡献,理清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的传承文化特点,旨在更好的传承发展、锐意创新,为我校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传承文化的奠基——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先河
袁浩教授(1926-2011)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知青上山下乡先进标兵”等荣誉称号。袁教授大学本科接受的是西方医学教育,早在上世纪60年代始,他积极应用中医与民间医生的治疗方法,为广大病患者服务。1985年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全身心投入到对股骨头坏死的研究上,是国内最早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系统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专家,借助他在骨伤科、显微外科、中医药方面30多年的积累,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股骨头坏死诊断、分型方法及中西医结合保髋治疗体系与学术思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与此同时,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股骨头坏死中药新药(通络生骨胶囊),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袁教授开创了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先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结合现代病理学的研究进展,创新了对股骨头坏死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缺血是股骨头坏死的首发因素,亦存在于股骨头坏死整个发病阶段,这一观点形成了袁浩教授建立的股骨头坏死诊疗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刘少军等.股骨头坏死的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2)。
(2)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学特点,确立了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率先将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学特点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提出了以“瘀血”型为主型(瘀血型又可细分为缺血型、郁血型、混合型和增生硬化型),“肾虚”型和“痹证”型为亚型的分类方法,并将此分类方法和X线、ECT表现和手术所见结合,应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进行综合治疗(徐传毅等.从“瘀血”理论辨识股骨头坏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崔永锋等.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组织形态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
(3)创立了“三位一体”的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保髋治疗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手术疗法、中医药辨证施治和后期中医的康复治疗”即“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刘和波等.运动塑形疗法防治股骨头坏死30例报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袁浩教授创立了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方法及中西医结合保髋治疗体系,奠定了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理论与保髋实践基础,这些成果是后代不断继承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传承文化得到认可的表现(袁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2)。
传承文化的开拓——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综合保髋的开展
何伟教授作为袁浩教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在袁浩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认识股骨头坏死方法上,深受中医思维影响,首先提出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概念,把塌陷前与塌陷后早期作为一个整体思考,从分析到综合、从孤立到联系、从静止到动态,有利于认识、预防、纠正塌陷,也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较传统的分期分型更有利于指导临床“保髋”治疗。在“围塌陷期”理论指导下自主创新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保髋”治疗方法。
(1)衷中参西创立“围塌陷期”理论。首先提出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概念(庞智晖等.中药辅助改良减压植骨内稳定术治疗围塌陷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在“围塌陷期”理论指导下自主创新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保髋”治疗方法(魏秋实等.基于X线片建立股骨头坏死新分型体系的临床意义[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
(2)承前启后深化中医证候研究。袁浩教授提出“血瘀证”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证型,何伟教授基于“瘀去新生”理论,在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加减,于2003年研制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剂复方生脉成骨胶囊(活血通络胶囊),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Wei Q, et al.Huo Xue Tong Luo capsule, a vasoactive herbal formula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asympto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2019;He XM,Wei Q, et al.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uo Xue Tong Luo Capsules in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 Stage II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 Clinical Study With an Average Follow up Period of 7.95 Years[J].Front. Pharmacol.2021)。何伟教授对于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候的探究、对活血通络法的确立,一方面继承了袁浩教授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为后代指明了循证研究的方向。
(3)深入研究创新开拓保髋适应证。何伟教授及团队创新性地基于X线片建立股骨头坏死新分型体系,用于指导活血通络法治疗股骨头坏死(魏秋实等.基于X线片建立股骨头坏死新分型体系的临床意义[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保髋、微创保髋手术(不显露髋关节)、切开保髋手术(显露髋关节)(魏秋实等.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及适应证的初步探索[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陈雷雷等.打压支撑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长期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8;魏秋实等.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新分型体系根据股骨头前和外侧壁保留状态界定治疗的适应证(魏秋实等.股骨头前外侧骨质状态在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中的作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颜新昊, 魏秋实等.股骨头前、外侧壁保留角与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袁浩教授和何伟教授学术思想可谓一脉相承、两学并继,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优势的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传承文化特色。何伟教授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创新与丰富,体现了文化传承中注重对传统特色的继承,同时积极汲取新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努力发掘新的技术特色和优势,变中有持。
传承文化的发展——股骨头坏死循证研究和保髋技术推广
传承文化特色(思想、技术、方药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原因包括代表传人对疾病内涵的理解不同、社会疾病谱和人们医疗需求的改变、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等。这种变化在现代更为明显。而每一个改变都是一种创新,是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是对新医疗需求的适应。精确诊断前提下,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是确切的。为了做到精确诊断,弟子在袁浩教授、何伟教授的学术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并积极推广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综合保髋技术。
(1)基于临床和基础的股骨头坏死循证研究。
1)通过文献研究与系统评价、专家问卷调查、临床证候调查、理论探究与辨析、基础实验等工作,从理论、基础、临床层面确定血瘀证是股骨头坏死重要的中医证候,证实血瘀证贯穿于股骨头坏死的始终,不同分期、分型、病程长短、中医证型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均有血瘀证表现(何晓铭,魏秋实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疼痛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魏秋实等.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思路[J].中医正骨.2020)。
2)利用Micro CT、病理、分子检测技术等方法发现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具有不同的病理表型特点(魏秋实等.激素性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标本坏死区域病理与显微结构特点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血瘀证”形成的原因与不同的骨修复特点有关(沈莹姗, 魏秋实等.基于病理表型辨析激素性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血瘀证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总结发现:血瘀是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的重要中医病机,贯穿整个发病过程,但致瘀的原因尚不清楚。股骨头坏死络病理论的建立解开了这个谜团,不同病因股骨头坏死络病成因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共同的血瘀证(魏秋实等.股骨头坏死络病理论的建立及科学价值[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
以上这些方法证明了血瘀证的物质基础并证实其客观性,为活血通络法作为股骨头坏死基本治疗法则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为进一步明确活血通络胶囊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充分的应用依据,从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着手,首先通过基础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胶囊可通过抑制Miat的转录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从而促进股骨头坏死的骨修复(Fang B, Wei Q, et al.Huo Xue Tong Luo capsule ameliorates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through inhibiting lncRNA-Miat[J].J Ethnopharmacol,2019;吴忠书, 魏秋实等. 活血通络胶囊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中的ER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
随后通过平均4.38年随访时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胶囊可明显降低无症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塌陷率,对于股骨头塌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Wei Q, et al.Huo Xue Tong Luo capsule, a vasoactive herbal formula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asympto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2019)。
随后通过平均7.95年随访时间的回顾性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胶囊可改善ARCO II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延缓股骨头塌陷的进展,尤其是当股骨头前和外侧壁未受坏死累及时,股骨头前、外侧保留角可作为评价股骨头前外侧壁完整性的指标(He XM, Wei Q, et al.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uo Xue Tong Luo Capsules in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 Stage II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 Clinical Study With an Average Follow up Period of 7.95 Years[J].Front. Pharmacol.2021)。
经过上述研究,证明了活血通络法为股骨头坏死总治法,从而形成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证治体系。
(2)建立联盟推广保髋技术与文化。
学术文化的传承,实际是人的传承。何伟教授非常注重学习和交流,因此积极创办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目前已有70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中西医疗机构加盟。保髋联盟的成立,一方面可拓宽学术文化传人的理论视野和临床思路,增加了传承的力度,有利于学术流派特色的充实及创新;另一方面,联盟内各个医疗机构可开拓创新,不断对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进行优化探索,通过交流学习以博采众长,推动学术文化的更新;最重要的是,在70家医疗机构组成的保髋联盟大平台上,不断推广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技术与文化的同时,接受其他地区的文化与理念,不断地取长补短,实现技术与文化的提高。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正本溯源,守正创新
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研究经过袁浩教授、何伟教授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发病机制、诊断、保髋治疗(保留患者自身髋关节的治疗)、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前辈开展股骨头坏死研究已有30余年,作者在传承发展的研究中经历已有13年,团队将继往开来,今后将在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技术和文化规范化研究的同时,亦加强对有中医药特色,有临床价值,实用简便的特色技术和方药的挖掘,对这些特色技术进一步采取政策保护、专利保护、文献保护等方法,使之能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岭南地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研究团队将团结一致,力求走得更快更远,为推动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介绍 ✦
Author introduction
何伟,男,医学博士、教授(二级),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首席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国内著名的股骨头坏死等髋、膝关节病专家。
社会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骨循环硏究会(ARCO)中国区副主席、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与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保髋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保髋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专注于股骨头坏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提出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新概念、诊断标准,提高了股骨头坏死诊断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系列中西医结合保髋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股骨头坏死保髋疗效,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完成治疗股骨头坏死中药新药“通络生骨胶囊”的研究与开发并成功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牵头成立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截至目前已有70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医疗机构加盟,学术影响力辐射全国。
科研、人才培养工作
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以第一发明人科研成果转化55万元;主编专著、教材6部,主译骨外科经典名著《Surgery of the Hip》,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多次应邀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股骨头坏死相关专题演讲,并先后到全国20多省市100多家省、市级医院指导手术。
近5年共合作培养博士后3人,全日制博士10人,硕士15人,目前在读全日制博士生5人,硕士生9人,与丹麦奥尔堡大学、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澳洲西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5人。
魏秋实,男,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双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科副主任,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中医药中医骨伤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后备人才,首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专注于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骨与关节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上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研究基础。
主要社会任职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正骨》青年编委。全国股骨头坏死保髋联盟联络人、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骨坏死骨缺损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骨科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J ORTHOP TRANSL》、《Int Orthop》、《BIOMED PHARMACOTHER》、《ORTHOP SURG》、《J CELL MOL MED》、《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审稿人。
主要学术成就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10余项。副主编《中医学与周易》1部,参编《成人髋关节外科学之保髋手术学》、《髋关节外科学》、《ASMBR代谢性骨病与骨矿盐代谢障碍学》、《儿童与青少年髋关节学》译著4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影响因子累计113.04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492。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已转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股骨颈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的数字化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一项(编号:2018-1-042;排名第3);“髋痹病的临床治疗关键问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编号:202103-10-R-03;排名第3)。主持的“活血通络法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度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提出以下学术观点:
①基于X线片建立股骨头坏死新分型体系,精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将保守治疗、微创手术保髋治疗、切开关节手术保髋治疗、关节置换治疗的适应证完全分开,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②囊性改变是股骨头坏死骨修复中重要病理改变,中医称之为“瘀”,应选用活血通络中药,达到瘀祛新生骨长的作用,此时若扶拐免负重,囊变可长出新骨,此时若负重,塌陷必然加重。
③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存在因果关系,提出骨量减少是膝骨关节炎畸形退变的诱发因素,早期抗骨质疏松症治疗预期可阻止或延缓膝关节畸形退变。
人才培养
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6人,协助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
作者: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魏秋实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