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如果一个磐安人自己都不留下来的话,家乡怎么能建设得好?”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如果一个磐安人自己都不留下来的话,家乡怎么能建设得好?”
恢复高考一年后,原本已走出农村,并以优异成绩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的傅英华,有很多机会留在城市医院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工作几年后已经小有名气的他再次拒绝一些医院的高薪邀请,选择留在磐安县人民医院担任骨科主任,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磐安。
他说,磐安是浙江省内的欠发达地区,很少能够引进外面的人才,自己作为磐安人,能够留在这里为基层百姓服务是行医初心,同时,也想留在上年纪的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
救死扶伤,拓展生命的宽度
为傅英华走上行医这条路带来深远影响的是自己的父亲。父亲曾因为自学中医,义务为村里的乡亲看病,而深受村民喜爱,这也成为他立志要做好事,做善事,不懈追求医技,在基层建功立业路上的榜样。
“我们医生最大的资源就是你所接诊的每一位病人,门诊也好,病房也好,善待好每一位病人,就一定会有回报。我想起刚做骨科主任,在一次值夜班时,接诊了一位在山上干农活意外跌落,有脑外伤和开放性骨折的六十多岁老人,确定救治方案后我们便即刻开展手术,清除血肿,打好外固定架。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呼吸心跳曾一度停止,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被成功抢救了回来。”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碰巧还是傅英华高中同学的父亲。在时隔半年后的一次接诊时,他收到了老人送来的青菜。“我儿子说是你救了我的命,我现在不仅身体健康,还能继续种菜!”这句话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动力。
傅英华指导病人康复
傅英华深知,作为医生,应始终秉持善待每一位病人的行医态度,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医生的社会价值,赢得社会尊重。这是他在一次次救死扶伤中形成的从业理念,也是对科室团队的期望和培养准则。
发展人才,建设特色科室制度
合适的专业人才依旧难寻。虽然目前骨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相对合理,但也存在住院医师初级职称人数较少,高级职称人数反而偏多的现象。
很多磐安本地的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在大医院、大城市工作,都不太愿意回到家乡小县城发展,无法将年轻人“引进来”以及科室三名核心成员的“走出去”为本院骨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稳定团队,留住人才就成为了当前科室管理的重要一环。
他的想法在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后,率先开了个先例,便是通过在本科室内发放绩效工资,来提高医生收治病人、开展手术的积极性,让多劳者多得,以提高薪资待遇这样最实在的方式鼓励职工共同进步。
对于具有一定资历的骨科医生来说,很容易收到其他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的高薪邀请。这时候,他会告诉团队,“为所在科室做的贡献多少,以及在病人心中的威望高低才应该是医者一辈子的根本。人千万不要看轻自己,个人的价值不能完全以金钱来衡量,一个好医生的格局不会因为利益而降低。”
对于留下来的人才,要想办法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在由磐安县人民医院派往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进行规培的本科室医生中,傅英华要求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各人特长开拓关节、运动医学等亚专科的学习。除此之外,浙江省最好的浙大二院骨科团队的两位博士生导师何荣新、李方财也在磐安县人民医院开设了工作站,每个月1-2次对院内骨科医生进行手术与门诊的指导,提升科室整体业务素质。
傅英华(右前)为患者进行手术
回望这十年,他倍感自豪。“2012年以前,医院的骨科与脑外科是并在一起的,在小小的老病房大楼共用着四十几张床位,是个硬件差、人才不足的小科室,如今,却成为了院内首个通过金华市扶持发展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验收的重点学科,年手术量也由几百台增加到了1500余台。数量的增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手术质量与类别的提升。原本一年只有100台的三四类手术,现在占比已经达到了总手术量的70%,这在基层医院里应该是很难实现的。”
十年磨一剑,秉承着在上海瑞金医院进修时的经验,傅英华带领磐安骨科团队坚持施行每周一次的读片会制度,打造集思广益,自我促进的科室特色。将上一周做的手术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进行评价,并为本周所安排的手术统一给出方案,读片会上不论资历高低,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对病人的手术发表意见,无论观点来源于网络还是自我研究,只要有合理的理论支撑便可以拿来一起讨论。读片会这一形式很少出现在县级医院,但在傅英华的坚持下,磐安县人民医院骨科一做就是十几年,每周短短一个小时的读片会为学科发展到如今的规模起到了重要作用。
傅英华说,再漂亮的手术也可以找出瑕疵,行医路上的精益求精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追求完美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病人,无愧于自己。
服务百姓,切实提升就医满意度
作为磐安县医共体的牵头单位,磐安县人民医院骨科的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等长期保证每周一次前往磐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坐诊。
傅英华指出,坐诊的最终目的不是帮助收治更多病人,而是向二院的医护传授治疗经验,同时为病人在两院之间开辟便捷的入院渠道。
“疫情期间病人入院程序较为繁琐,每天都有门诊病人因为等待核酸结果时间过长而放弃在院看病。我自己作为主任,在陪同家人看病时都感到不便,对于普通病人家属来说则是更加困难。”傅英华感叹道,无论医生还是护士,甚至是后勤工作人员,都应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病人,希望收到什么样的服务态度。医院的建筑、设备这些硬件条件可以通过金钱来改变,但真正能够提高病人就医舒适度的是医院的人与文化,提高医院文化素养,增强职工对医院文化的认同感才是改善就医环境的关键。
对于磐安县因为劳动人口迁移等因素造成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较高问题(占常住人口的24.56%),尤其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造成的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以及被称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的髋部骨折是当地最常见的老年骨科疾病之一。
傅英华表示,“县域内的老年病人大多都集中在我们科室,收诊的粗隆间骨折病人最大的97岁,股骨颈骨折的102岁。科室会努力争取在48小时内完成粗隆间骨折手术,尽可能缩短病人痛苦的时间。目前,医治脊柱骨折的微创椎体成形这一单项手术在科室手术类型里数量占比最多,仅2021年就完成了250余台,将病人卧床两个月的休养期缩短到了术后次日便可下床活动。”
傅英华指导病人康复
为了减少老百姓患骨科疾病的概率,每个月,骨科科室成员都会在副主任何芳明带领下,自发前往各个乡村开展骨科疾病义诊活动,为村民打免费封闭针,科普骨科防治知识。傅英华表示,这一形式能够有效扩大磐安县人民医院的骨科知名度,增加社会影响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流失,让病人信任县级医院,选择磐安骨科。此外,受县内退休老干部邀请,科室医生也会参与县内健康大讲堂活动,为居民普及骨科及创伤救治知识,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学习三甲学科建设标准
继承了父亲从医行善的美德,三十余年来见证磐安县人民医院骨科在逆境中成长,顺利驶上发展新轨道。虽然距离退休只剩一年多的时间,傅英华对科室的发展前景仍充满信心。
“目前,骨科已成为我院最强的科室,未来我们将分为两个病区,届时希望能够增加人员配置,进一步明确医生亚专科的分工,提高手术熟练度与质量。” 他表示,自己对科室内高年资主治医生皆提出要求,人人都要有自己擅长的亚专科,学习三甲医院的学科建设标准。
傅英华(左二)为患者进行手术
虽然磐安县人民医院暂时处于二甲水平,但在任期间,傅英华有信心引领骨科达到更高建设标准。“去年,学科的技术指标就已达到三乙医院的建设要求,今年若能通过等级复审,便能正式达成这一目标。如今,距离梦想实现只差最后一步,骨科医疗水平的发展又将开启新的征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