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室管膜瘤?如何诊断?
什么是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的胶质瘤,约占胶质瘤的4%~18.7%。儿童与青年人的好发年龄组分别是5~10岁和20~30岁。前者肿瘤多见于幕下,后者多见于幕上。肿瘤是由室管膜细胞及其下的胶质上皮细胞发生,故常生长于脑室内或突向邻近的脑组织。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可经正中孔或侧孔长到小脑延髓池或外侧隐窝。肿瘤按所在部位不同“浇铸”成各种形状并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生于室间孔、第三脑室、小脑脑桥角区者少见。
疾病分类
室管膜瘤根据癌症起始部位和生长速度,室管膜瘤分为四种:
室管膜下瘤(Ⅰ级)
通常出现在脑室附近,生长缓慢,最常发生于成年人和年长男性。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Ⅰ级)
常发生于青壮年的脊髓中,生长缓慢。
室管膜瘤(Ⅱ级)
最常见的一种室管膜瘤,通常出现于大脑中。
间变性室管膜瘤(Ⅲ级)
几乎全部发生于大脑或颅骨中,通常比其他类型生长更加快速。对于儿童患者,室管膜瘤多生长于脑底部附近。
室管膜瘤分为如下亚型:
细胞型室管膜瘤
细胞密度高,但核分裂象不增多,假菊形团可不明显,不存在真菊形团,无间变特征。
乳头状室管膜瘤
该型肿瘤少见,瘤细胞在胶质、血管轴心的外周呈纤细的乳头状或小管状排列,以形成乳头状结构为特点,血管周围绕一层肿瘤细胞,其胞突GFAP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鉴别脉络丛乳头状瘤(CK阳性)、转移性乳头状癌(CK阳性、GFAP阴性)和乳头状脑膜瘤(EMA阳性)。
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
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需与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透明细胞癌和血管母细胞瘤相鉴别,该亚型好发于年轻人的幕上位置,室管膜细胞和血管周围菊形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阳性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
密度不等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宽窄不一的栅栏状,细胞细长,双极,很像室管膜旁的长梭形细胞,该细胞的胞突伸向脑室表面。
病因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但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主要病因
室管膜瘤系由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细胞分化而成,故肿瘤多发生于脊髓中央管或终丝的室管膜细胞,60%以上属良性肿瘤,呈梭形膨胀性生长,与邻近脊髓组织分界清楚,可造咸对邻近脊髓组织的压迫,位于终丝的肿瘤主要压迫马尾神经根。
流行病学
室管膜瘤和恶性室管膜瘤总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2%~9%,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0%~18.2%;男多于女,男性和女性之比为1.9: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儿童组的发病率较高,发病高峰年龄为5~15岁,占儿童颅内肿瘤的6.1%~12.7%,构成全部神经上皮肿瘤的8.0%~20.9%。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患儿年龄小于其他部位室管膜瘤患儿的年龄,整体的男女比例为1:1,但是幕上室管膜瘤以男性多见。一般3/4的肿瘤位于幕下,1/4位于幕上,在儿童,幕下占绝大多数。
好发人群
患有2型神经纤维瘤病的人,2型神经纤维瘤是一种遗传疾病,患有此病的人患上室管膜瘤的几率会有增加。
在成年人中,40~60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最高;在儿童中,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
室管膜瘤有什么症状?室管膜瘤应该看什么科室?
室管膜瘤比较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头晕。
无固定的临床特点,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的部位。位于第四脑室者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头痛为首发症状,伴有头晕、呕吐、颈部疼痛、强迫头位及颅缝裂开等。位于侧脑室内肿瘤颅内压增高征较晚出现。若肿瘤侵及邻近脑组织可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第三脑室内室管膜瘤少见,引起阻塞性脑积水,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症状不多。
室管膜瘤患者可前往专业正规医院的外科、肿瘤科、神经外科科室进行诊断及治疗。
室管膜瘤如何诊断?严重程度怎么判断?
需要做的影像检查
CT:肿瘤在CT平扫上呈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影,其中夹杂有低密度。瘤内常有高密度钙化表现,幕上肿瘤钙化与囊变较幕下肿瘤多见。部分幕上肿瘤位于脑实质内,周围脑组织呈轻至中度水肿带。
MRI:在MRI上,T1加权为低、等信号影,质子加权与T2加权呈高信号。注射增强剂后肿瘤呈中度至明显的强化影,部分为不规则强化。
(文章来源于有来医生,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