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这个指标每下降1%,周围血管病降低43%!

2022-06-06 20:45   常笑健康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做好这3点,让血糖不再兴风作浪!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对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面要注意自己日常的营养结构、饮食习惯和锻炼。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11个罹患糖尿病,我国糖尿病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具体来说,管理生活方式加上合理使用药物,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不二法门。那么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具体又该怎么控制呢?咱们一个一个说。

首先你要搞清楚,

你控制的不是血糖,

而是它!

你可能觉得:既然是糖尿病,当然就是控制血糖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了。但是请注意,其实血糖每天的变化幅度很大,所以它的短期变化很难反映疾病的长期状况。

事实上,糖尿病最重要的控制指标,不是每次的血糖数值,而是一个叫作“糖化血红蛋白”的东西。


揭开“糖化血红蛋白”的神秘面纱

简单来说,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和红细胞里负责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化学物质。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会越多。

而且,人体红细胞的寿命差不多是3个月,所以糖化血红蛋白的生存周期也是3个月。因此,血液里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反映出的就是过去三个月里人体血糖的整体控制情况。

打个比方,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有点像每个季度国家发布的GDP,能够反映这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帮助决策者优化接下来的经济政策。反过来,如果每天都要统计GDP变化,一是根本忙不过来,二是天和天之间存在各种偶然波动,反而没那么准确。

因此,糖尿病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保证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不要太大。

在中国的指南中,医生们希望把糖化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分子的比例,控制在6.5%之下。只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光说明血糖总体被控制得很好,也会大大降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明,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 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降低37%,周围血管病降低 43%,心肌梗死降低16%,中风降低12%,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下降21%。

衡量水平的“金标准”,也要注意因人而异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衡量水平的“金标准”,它能反映出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其实国内外早有共识,不同糖友,控糖标准有差异。如2017年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01对于大多数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控制目标,建议糖化血红蛋白<7%;

02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无低血糖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的糖友,血糖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建议糖化血红蛋白<6.5%;

03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则相对宽松,建议糖化血红蛋白<8.0%。

不过,要想控制好糖化蛋白,最基础的还是要做到血糖达标!


做好这3点,让血糖不再兴风作浪!

生活方式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对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面要注意自己日常的营养结构、饮食习惯和锻炼。

01均衡营养结构

需要包含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脱脂乳制品、豆类和瘦肉等

在《2020最新糖尿病指南》中鼓励糖尿病人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而且食用的摄入量要不低于一般人群的推荐量,高纤维素饮食对人体代谢有好处,能减缓碳水化物的吸收,有利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成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适宜量为25-35克。

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有魔芋粉、红果干、松蘑、茭白笋、冬菇、银耳等,日常饮食中可以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

但是仅仅依靠食物补充膳食纤维是远远不够的,必要时需选择膳食纤维补剂进行补充。

0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两餐之间适当食用健康零食,避免正餐暴饮暴食导致的血糖较大起伏。一般来说,两餐之间相隔5-6小时较为适宜,早餐最好不迟于7点,晚餐不晚于19点,更容易维持血糖稳定。

如果两餐之间有饥饿感,可以适当加餐,但不要吃得太多,也要适当减少下一餐的饮食量。加餐时,尽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坚果、水果、豆腐干、燕麦片等。

03坚持日常锻炼

定期做有氧运动锻炼,如慢跑、快走、广播体操等。且所有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遵循相同的建议,即两次运动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天,有合并症的成年人和2型糖尿病老年人只要其健康状况允许,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有氧运动。

另外,糖友还可以积极进行抗阻训练,可以改善力量、骨密度、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能优于单独的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

不过,临床上还是不推荐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防止发生不安全事件,推荐的运动时间为餐后一小时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糖化血红蛋白,膳食纤维,糖尿病,摄入量,纤维素,血管,血糖,饮食,糖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