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DIP推行一片形势大好的当下,聊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DIP精益运营管理信息化研发的经历,希望能引发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思考和探讨。
DIP作为我国医保支付原创方式之一,从一诞生就充满了活力,简单方便“高效快捷”,符合我国目前国情,成为继DRG支付方式改革的又一利器。DIP病种分值计算是否合理? 不仅直接影响医保对医院的支付结算,还会影响到医院内外学科的均衡发展,也会影响到对疾病谱变化的判断,更会影响到技术创新和发展。如何如何防范和纠偏DIP病种分值不合理问题?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了解DIP病种分值计算公式
DIP病种分值是依据每一个病种组合的资源消耗程度所赋予的权值, 反映的是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的复杂与疑难程度。病种分值(RW)依据全样本数据病例平均医药费用测算,是反映不同病种组合资源消耗程度的相对值,数值越高,反映该病种的资 源消耗越高,反之则越低。是不同出院病例的标化单位,可以利用该分值实现医院医疗服务产出的评价与比较,形成支付的基础。
即某病种组合平均医药费用与所有出院病 例平均医药费用的比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该病种分值(RW)=该病种组合内病例的平均住院费用/全部病例平均住院费用
2、关注DIP病种分值计算基础不合理的问题?
DIP是基于承认历史现状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而确定的医保支付方式,相对DRG支付方式改革来说,通俗易懂,高效快捷,管用高效。
病种分值参照区域医疗次均费用的行业水平,基于按照“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历史数据测算,诊断及治疗方式是不是准确,历史医疗费用是不是合理,没有过多的考虑,因此,测算的分值就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1)药品问题
药品价格虚高作为医务人员的价值补偿渠道,不合理用药、大处方、高价药使用等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药占比过高,存在测算的药品分值失真问题。
(2)耗材虚高问题
耗材与药品问题一样,同样存在虚高定价问题,还存在耗材品种多,价格差异大、可选择性强等问题,加之随着耗材集采的推行,测算的耗材分值偏差度就越大。特别是DIP病种分值只统计了收费的耗材,对于医技检查、手术治疗及科室消耗的不收费耗材未进行充分考虑。不能全面反映病种实际耗材耗费,导致测算的耗材分值失真问题。
(3)防御性医技检查问题
医技检查防御性医技检查主要包括4大方面,第一,为了防范医疗风险,应对举证责任倒置,许多可做不可做的医技检查多做;第二,为了防止药占比考核不达标,做大分母多开医技检查;第三;为了防止绩效奖金过低,通过增加医技检查增加收入;第四,为了防止医保按照项目支付收入减少,增加医技检查项目;
(4)医疗技术收费价格不合理问题
病种分值最核心的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由于定价不合理,逆向催生“以药补医、以材补医、以检查补医”,导致医疗服务技术分值偏低,不能充分体现价值医疗。
3、关注DIP病种分值不合理对医院学科均衡发展的影响问题
DIP病种分值是按照发生的医疗费用统计分析, 对药材占比较高的病种“弊大于利”,主要因为DIP病种分值中包含药品分值和耗材分值,这些分值是医院第三方药品供应商的收入,对于内系和外系学科均衡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1)内系药品分值较高收益率较低问题
相对于内系疾病来说,主要靠药品治疗疾病,处置操作项目收入较少,导致药占比较高,在承认历史现实的情况下,由于药品零加成和集采推行的较早,药品真实成本相对接近,就会影响医院内系发展的积极性,因为病种收益率太低,甚至亏损,对于内系为主外系服务能力不强的中小医院来说,影响和冲击较大。
(2)外系耗材分值较高问题
相对于内系来说,外系病种的主要分值,体现在耗材分值和医疗服务收入分值,由于耗材集采推行较晚,历史数据包含虚高的价格成本,通过集采医院获得了差价收益,本来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高,病种的收益率相对较高,有利于外系力量强的医院,由于外系力量强的医院都在大医院,再通过对大医院机构系数的倾斜,更加速了大医院的“虹吸效益”,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驱动医院“达标上等”,提高机构系数,最后结果是DIP分值贬值加快。
(3)大型检查治疗设备不合理使用问题
DIP病种分值,对于大型检查治疗设备不合理使用,也被纳入了病种分值测算,会驱动医院争相购买大型检查医疗设备。
(4)DIP病种收益率不同推动医院病种结构调整“趋利性”
DIP病种分值清楚明白,有些DIP试点地区公布了DIP分值点值,有些地方未公布DIP分值点值,其实,只要对当地次均费用清楚,就可以测算出来分值点值。
由于超过50%(各地或有不一致)到2倍的费用,按照统一的分值支付,超过2倍到5倍的重新计算分值(经过测算可以得知超过支付率一般在20%左右),影响医院接诊疑难重症患者的积极性,容易引导看“经济合适的病种”,推动医院病种结构调整“趋利性”,不利于医院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医疗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
4、关注DIP病种分值不合理医院逆向选择的影响问题
对于DIP相对透明的支付方式,是无法制约医院方面的“逆向选择”博弈行为的发生。政府要公益,患者要满意,员工要待遇,医院要“效益”,这是卫生经济规律,钱从何来是绕不过的“难题”,政府投资责任如果缺失,医保收入必然令医院更加关注。
(1)抢分值导致分值点值贬值加快的问题
疫情期间的院感担心和住院的不变,分值点值升值。DIP基础是住院患者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收入,医院依然会围绕抢病人,先“吃饱饭”,特别关注,后“疫情时代”住院的报复性反弹,导致的分值点值贬值加快的影响问题。
(2)高套分值导致疾病谱变化判断的问题
低于40%或50%的病种,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会引导医院选择不让低于这个标准,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特别是如何防范逆向选择DIP病种倾斜经济,忽视医疗自然属性,导致的疾病谱变化带来的判断风险。
(3)高倍率分值病种导致推诿危急重症患者的问题
对于高倍率DIP病种,由于超过费用补偿率较低,容易引发医院收治危急重症患者的积极性,甚至出现推诿患者问题。
(4)医疗缺失问题
DIP病种分值付费,视同于“包干预算付费”,在收入相对预期稳定的条件下,医院控成本成为首要任务,如何防范从“医疗过度”,转型“医疗缺失”,加速医联体内或联合医院的患者周转,留下医疗安全纠纷隐患,导致患者不满问题。
(5)医疗技术创新和进步问题
DIP病种分值,是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于区域内开展医疗新技术和新病种如何设定分值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医疗技术创新和进步,不能“急功近利”,失去长远利益。
5、关注信息化水平不高对强基层带来的影响问题
由于各个医院间信息化水平不一致,对编码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的医院是利好,对于编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中小基层医院影响最大,加速区域卫生的不均衡,难以推动强基层,导致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1)信息化水平高的医院获益
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医院,研发或购买DIP管理软件,通过DIP分组推荐、分组模拟编码智能校验、医生智能小助手、病案首页智能质控、病种预收入、结算差额和违规罚款预警等方式,提高了医保支付结算率。
(2)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医院吃亏
对于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医院,没钱购买软件,应对DIP付费人工效率低,几乎不可能顺应DIP支付规则,就会在“内卷竞技中”处于下风。
6、如何防范和纠偏探讨
对于DIP病种分值计算基础不合理问题,对学科均衡问题,对疾病谱变化判断的影响问题,对强基层带来的影响问题,要未雨绸缪加快研究应对,以大数据分析做参考,不能完全过分依赖,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制定防范和纠偏措施。需要构建病种分值纠偏体系,设定DIP病种分值定性人工干预措施,规避过分依赖大数据的“失真”问题。
DIP病种分值定性人工干预模型=该DIP病种药品费用×平均占比×专家经验调减占比+该DIP病种收费耗材费用×平均占比×专家经验调减占比+该DIP病种不收费耗材费用×(医技检查耗材分摊比+手术处置操作科室耗材分摊+本科不收费耗材分摊)+医技检查费用×平均占比×专家经验调减占比+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平均占比×专家经验调增占比
面对DIP推行一片形势大好的当下,聊一下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DIP精益运营管理信息化研发的经历,希望能引发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思考和探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