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我的抗疫故事(三)
“疫”路有爱 / 同心守“沪”
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
我的抗疫故事
此次上海疫情复杂严峻,广大护理人员日夜坚守一线,同心战“疫”。为进一步宣传其在抗疫期间反映出的责任担当,上海市护理学会特别策划了“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我的抗疫故事”主题图文展示活动。现选取部分图文,充分展现上海护理人闻令而动、守“沪”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及逆行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一起看看她们在疫情防控中的生动瞬间和感人故事。
抗疫堡垒 守“沪”一方
一个隔离点,就是一座“抗疫堡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逆行前线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竭尽所能为密接人员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有守卫“堡垒”的医护都是英勇无畏的“逆行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真情与共的“奉献者”。
3月23日,东方医院的医护团队临危受命,来不及收拾行囊、来不及与家人道别即奔赴指定的62号隔离点,开始“堡垒”战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工作人员当日完成隔离点内筹备,立刻收治密接人员。60天里面,接收密接人员共计4305人次,其中解除隔离4053人次,采集核酸12064人次。
打造一座无坚可摧的安全堡垒隔离点。无论是从白天或深夜、凌晨两三点的迎接300的大批量人员收入点位、到送别大批量解除离开隔离点;从阴性人员的测温、观察,从身体不适隔离者的就医就诊,到阳性人员的安慰、转运、衔接;医护人员经常加班加点到十余小时,整个过程事无巨细地为隔离人员提供规范的流程、规范的采核、规范的消杀……虽然这些工作看似繁杂琐碎,却容不得一丝马虎和差错,只有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保障隔离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二个月来,62号隔离点实现无交叉感染、无查漏的安全堡垒。
创建一座和谐有爱的堡垒。由于隔离酒店采取全封闭管理,隔离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全体医护人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隔离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尽管医护人员穿戴着密闭性的口罩、面罩、防护服和鞋套,自己经常已喘不过气来,但面对一些情绪焦虑的被隔离人员,都会主动倾听,及时为他们进行解释、疏导,平复他们紧张的心情,帮助他们应对不良的情绪。遇到被隔离人员出现不耐烦、不配合检查、因听到外面的家人感染或对隔离工作不理解,情绪波动较大时,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进行耐心劝导,当好隔离者的“贴心人”,做到隔离不隔心、隔离不隔爱。
在收治的密接人员中,曾经有一批特殊的人员,他们是150名新疆籍的学生。当一名新疆班学生在得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时,顿时嚎啕大哭,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安慰她,用专业知识开导她,给她举出成功治愈的身边案例,同时联系学校老师,用实际行动告知: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她的坚强后盾。阳性学生很快接受了去定点医院的决定,而其他学生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温度、我们的真诚、我们的专业水准时,在我们每天测体温、测核酸时,他们均积极配合,而且“姐姐,你们辛苦了!”、“大白,加油”这样的问候语,让我们疲劳的身心又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在隔离房间的门上,许多学生贴上了自己想对我们“大白”说的话和绘画。每每看到这些,让我们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在62号隔离点,我们不仅温暖了被隔离者,其实他们也温暖了我们医护人员。
记得5月14日,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入住的第二天核酸阳性,但是同住的还有一位两岁且核酸为阴性的宝宝,考虑到宝宝的安全,立即需要隔离妈妈和宝宝。东方医院驻点护士芦云飞接到通知以后立刻到达了现场,年幼的宝宝不愿意离开妈妈,久久不愿意分开。这名护士从宝宝的安全角度出发,跟妈妈商量了以后果断抱起宝宝进行转运,路上这名护士为了安抚小宝宝的情绪一直在给他唱歌、讲故事、哄她开心,因为面屏太大以防刮伤到宝宝,这名护士果断把面屏摘下,全程都在跟这位妈妈视频连线,最后这位宝宝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哭不闹,还抱着姐姐,让她继续讲故事,年轻妈妈感动得留下了泪水,她不断的说:谢谢!谢谢!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就是我们的62号隔离点,一座安全、温馨、和谐的抗疫堡垒。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如常的申城就会回来,因为在一个个抗疫堡垒中有守“沪”的英雄白衣天使们。
我们,在方舱
在凌晨一点、两点
在一个个来不及做梦的夜晚中惊醒
在鲜为人知的夜里集结、整装出发
我们悄悄带着心中的灯坚定向前
夜很黑,没有星星
雨很大,模糊身影
一切都已沉睡
寂静,笼罩大地
只有病毒在肆意侵略
疯狂的摧残着这座城
我们穿上白色战袍,拿起武器
奔赴最前线,毫不怯场
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满腔热血
开始了这场无声没有烟火的战斗
并肩作战的有
两鬓斑白的院长
日渐憔悴的主任
年过半百的阿哥
细心劳力的阿姐
更多的是母亲口中的孩子
我们看见一双双渴望期盼的眼神
在一间间隔开的房间
方舱,拥有博大的胸襟
承受着无数病毒的侵袭
抚慰着一个个无助的心灵
在这里
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
我们素不相识
但我们心相连
入舱大客流收治时的互助
病情变化时的紧急抢救
舱里健康教育的接力
出舱时的叮嘱和勉励
无数感人的瞬间在这里定格
这就是华夏儿女印在骨子里的同心协力
我们也终将看见光亮
那是阳光穿破黑夜,黎明划过天边
我们相信并坚信
不久,便能重游城隍庙、闻到花香
那是心中的春
更是希望的味道
护士化身手艺人 闲置鞋套变为宝
单只一次性鞋套、一根过期的输液皮条,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当作垃圾处理,但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护士化身为一名名手艺达人,将这些废弃物进行简单处理制作后,瞬间变成斜跨小包,不仅小巧轻便,而且非常实用。
在新冠病房,患者收治、临床护理、信息核实,不少工作都需要手机。由于身穿大白,诸如纸笔、手机、体温枪没法贴身放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而有了这个简易的斜挎包,这些物品可以贴身放置,方便及时拿取。据临床护士表示,“鞋套口有松紧带,里面的东西也不会轻易掉出来。由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鞋套小挎包在病房一线很受欢迎。”
其实,鞋套不仅可以制作成为斜挎包,甚至还能成为睡眠神器。曾经一位患者因为焦虑导致失眠,并向希望床位护士可以关闭走廊灯光。针对患者的要求,护士不仅会进行安抚和疏导,还把鞋套改成了避光眼罩,贴心的服务让患者睡眠得到极大改善,并专门在出院前写了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
新冠一线的护理工作非常忙碌,但是在长期的抗疫过程中,广大医护人员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利用身边的有限资源为患者服务,努力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战疫中的铿锵玫瑰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自2022年3月上海新冠疫情局势严重开始,我院应急工作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备战状态,面对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战役,作为公卫的职工,也作为一个团体,康护团队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患者带去康复福音。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对老年重症患者的康护护理治疗,体位管理、康复评估、俯卧位训练及常规护理治疗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新冠重症患者主要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活动耐力下降为特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以后,对于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我们会酌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其中俯卧位训练对重症患者的尤为重要,经大量文献证明,有效的锻炼的可以促进患者肺扩张,改善缺氧状态,减轻呼吸困难,加强活动耐力进而提高出院后生活质量。团队针对每个患者个体进行评估后设计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再实施,主要通过给患者播放宣教视频,再进行现场指导示范,以确保患者训练方法正确,出院以后能继续坚持训练。看到在经过医院精准的治疗与科学的康复锻炼下,多位老年重症患者康复出院,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赞扬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期待的,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疫情终会结束。
三分钟偶遇,两句问候,一张合照
她,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控护士;他,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超声科医生。当他穿戴好防护服,写上名字,进舱直奔手术室时,突然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了自己。回头一看,身着大白的老婆就在身后。她说‘你多注意防护’。他有些哽咽,轻轻点了点头。抓紧时间拍了张照片,俩人就匆匆分别了。
她,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产科护士;他,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麻醉科医生。当她和往常一样去手术室接婴,看到了熟悉的身影,俩人匆匆聊了几句,便重新投入工作。
近期,上海疫情防控形式依然严峻,像这样的夫妻二人在各自岗位抗击疫情,一连数日见不上一面成了常态。她们是夫妻,亦是战友,二人同心协力战斗在抗疫前线,用坚守、执着、奉献,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爱情。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更多的战疫夫妻可以回归家庭。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22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的突袭,使得上海遭遇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新冠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了艰巨的任务。
有一种使命叫做迎难而上。在当下严峻的疫情环境下,手术室护士长助理周丹萍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踊跃报名支援新冠应急病房。她常说“我愿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献出微薄之力。”随着新冠产妇人数的增加,剖宫产手术也随之增加,周丹萍老师又迅速准备开启新冠手术室的工作。她多方协调麻醉手术室、妇产科、新生儿室和检验科,做起了手术前后的对接工作,第一时间调配手术室护士,疏理手术患者的交接流程以及术中用血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在手术室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她主动请缨延长闭环工作时间,尽管工作量大,也能保证出色认真地完成每一天的任务。“有丹萍老师在,一切就没有问题了。”这是所有手术科室同仁对她的一致评价。在她的认真工作下新冠手术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有一种担当叫做舍小家顾大家。在前往一线临行前,她选择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疫情夺走了每个人的三年美好时光,也夺走了我和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但总要有人为孩子为人民负重前行。” 4月5日晚上在应急病房中忙碌的周丹萍,突然得知5岁的女儿左手脱臼,小区又属于封控区无法第一时间就医,家里只有老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她急的团团转,偷偷的抹眼泪,作为一名母亲,这种时候不能在孩子身边,她感到无比心痛。但此刻她正坚守在应急工作的岗位上,庆幸的是在多方同事和朋友的努力和帮助下,孩子脱臼的手得到了及时救治。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周丹萍舍小家顾大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重任勇挑重担,充分发扬螺丝钉精神,即使渺小,也要守好自己的岗位,在平凡的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疫无反顾 温暖前行
随着疫情防控号角的吹响,各条线的白衣天使们纷纷响应号召,进入作战状态。在这些无私而又勇敢的人群中,还有一个特殊且鲜为人知的群体——血透护士,为这场“战疫”中的“逆行”之路增添了一份光!
身处公卫大院且作为血透室护士的李斓,深切体会到疫情带来的诸多影响。今年3月初,她父亲刚动完手术回家,原本希望女儿的陪护和照顾。然而,身为女儿的她却还扮演着另一重身份——医护工作者。面对汹汹来袭的疫情,接到应急通知,再多的担忧也只能放下,别离自己的小家,打点行装,投身抗疫一线。
疫情的快速发展让血透工作变得人手紧缺,加班加点,随时增加班次是经常的事,但她毫无怨言。在新冠病房进行床旁 CRRT治疗时,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和佩戴N95口罩,忍受着全身湿透、几小时不吃饭、不喝水的考验,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李斓体力上有些跟不上,但病人的安危永远是第一位,为此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毕竟年纪大了,还要三班倒,体力恢复确实比不过年轻护士。但我是病房里的大姐姐,我一定会坚持住,做好年轻人精神支柱。”简单而又真实的一句话,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亦是对职责的诠释。
版权所有:上海市护理学会
供稿:上海市红十字南丁格尔志愿护理
服务队第五人民医院分队
上海市红十字南丁格尔志愿护理
服务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分队
审阅:庹焱
版式、图片、文字编辑:顾佳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