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播间|一吃饭就“鸡飞狗跳”?如何让“饭渣”宝宝逆袭?
在育儿的过程中
父母们平时都是母慈子孝
一到吃饭时间
却是鸡飞狗跳
喂养困难临床特点
据家长描述儿童喂养困难的症状表现,可分为食欲缺乏、挑食、恐惧进食及互动不良。
哪些表现需要警惕喂养困难?
拒食持续 1 个月以上
进餐时间延长
进餐时紧张、注意力分散
摄入量减少
缺乏适当的独立进食
喂养时间过长
夜间喂养
不能适应适合年龄的食物质地等。
喂养困难的诱因
食物因素:食物来源、品种、搭配与制作不当。
儿童内因:
①困难型气质儿童难以抚养,易出现进食行为问题;
②婴儿期延迟学习进食技能,致出现进食问题;
③不良进食经历,进食时可出现“拒食”;
④器质性疾病。
家长问题:
①不理解婴儿进餐与自我择食意愿,儿童- 家长互动不良;
②强迫儿童进食,诱发儿童产生进食负担或焦虑;
③母亲焦虑,不耐受儿童进食行为问题。
影响儿童进食因素
影响因素
环境:过多刺激,分散注意力(如电视、玩具);无家庭进餐气氛等;
位置:餐椅与餐桌不当;
餐具:餐具与儿童发育水平不符;
食物:食物制作不当(色、香、味、品种、质地);
父母行为:高声或责骂声,体罚,与儿童交流不适当,自身不良进餐行为等。
正确的喂养方式
儿童喂养充满挑战性,尤其是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喂养。
正确的喂养方式是提倡父母鼓励儿童进食健康食物,允许儿童存在食物偏好,不能用施加压力或者强迫的方式进食。
此外,有些父母很难对幼儿的各种要求说“不”,从而放纵儿童的各种任性要求,而不是建立正确的限制方法。
对于儿童喂养不加限制的喂养方式,表现为进食环境无结构化以及无进食规则。
如何解决儿童喂养困难
喂养困难儿童的临床处理与诱因有关,家长们可了解儿童进食基本规则,包括控制进食时间、良好的就餐环境及培养儿童进食技能。
婴幼儿应定期监测身长和体重,根据《儿童生长曲线》判断婴儿是否得到正确、合理喂养,也可以通过营养评估24小时膳食回顾来了解孩子的每日摄入量。
1、儿童进食规则
①避免进食时用电视、电话、玩具等方式分散儿童注意力;
②家长对儿童就餐情况保持中立态度;
③进食规律、促进食欲,限制就餐时间(20-30分钟);
④46餐/点心,餐间适量饮水;
⑤提供与儿童年龄相符的食物种类及质地;
⑥给小婴儿逐渐引入新食物(尝试8~15次);
⑦鼓励较大婴儿、幼儿自已进食,包括抓食;
⑧允许与儿童年龄相符的狼藉。
2.营养补充
对于摄入不足的儿童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补充,饮食种类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多种营养素补充,已经确诊的单一营养素缺乏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例如补锌、补铁等,要在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口腔功能训练
对有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异常的儿童可以进行口腔功能练习,包括口内、口周的按摩、口腔运动训练、味觉刺激等。
4.针对性干预
若有器质性疾病,应先进行治疗,若没有证据表明喂养困难是器质性原因造成的,或在器质性疾病治愈后喂养问题持续存在,应分析儿童进食的具体表现与亲子关系类型,比如家长是否有喂养方式不当、强迫喂养等方式,从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临床常见几种喂养困难问题的处理 Q: 挑食
对于挑食,一方面可以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防止能量及营养素缺乏,一方面要进行行为干预。临床可以根据膳食评价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补充对应的营养素。
在喂养方式上,可以通过鼓励、触摸食物、游戏等方式让儿童熟悉食物,如果同时有感官异常,必要时可以进行感觉统合和行为治疗。
Q: 食欲差
解决食欲缺乏最关键的是建立饥饿与饱足的良性循环,保证必须的营养。首先是能量及营养素的补充,开始是儿童易于接受的,可以选择高能量强化的食品或者液体在每天的最后一餐结束后补充,以免影响正餐摄入。
有一部分儿童平时活动量正常,但是对吃饭不感兴趣,也很少有营养不良及认知障碍的情况,对于这类儿童,在两餐之间至少应该间隔 3 小时,中间除了水不提供其他食物,以增加饥饿感。
也可以采取行为疗法,比如利用玩偶游戏让儿童概念化饥饿和饱足的感觉,可以提高儿童调节食欲的能力。
Q: 恐惧进食
拒绝进食不是因为食欲差,而是恐惧进食带来的不舒服,与既往喂养时体验到的厌恶性、创伤的经历有关,比如窒息、呕吐和鼻胃管喂养。
最重要的是减少和消除喂养有关的焦,消除引起疼痛和不适的原因,改变引起恐惧、焦虑的喂养环境。
比如在婴儿睡眠时进行喂养,早期过渡到使用杯子或早期引入固体食物,可能有助于缓解婴儿的焦虑和恐惧。更换不同的地点,使用不同的餐具、桌椅等有助于减少与过去喂养经历的负面联系,进行游戏、积极强化与奖励的行为疗法都有助于克服恐惧。
内容审核|鲍春
编辑丨陈文
审稿丨龚波
策划丨廉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