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纪实】国药同煤总医院:我终身难忘的一个月,因为援沪
[ 一 ]
2022年五月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月,因为援沪!
我是一名超声医生,很多人奇怪,超声专业的也需要去抗疫吗?那可是肺炎呀,超声能起到什么作用?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上前线轮不到我,只是一次次的目送自己临床专业的同事出征,而有一天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让我来回忆一下一位超声医生的援沪经历。
© 4月26日 大同市“援沪”医疗队欢送仪式现场
我援助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简称华山北院。就是著名教授张文宏医生所在的医院。华山北院作为第一批的市级定点医院,收治了700余名阳性的有症状的甚至重症、危重症的新冠患者。
© 李爽工作时照片
启程时,我对前路一无所知,自己去了做什么,怎么做,隔离病房啥样的?去上海是采核酸还是去方舱?我是做超声还是去了当临床大夫?一大堆的问号在我的脑海里。
而到达上海的第二天我们大同援沪医疗队就接到了前方指派来的任务——去定点医院!当时大家心里都咯噔了一下,我们这只队伍是按方舱的标准配备的,却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同时我的工作也明确了,还是我的老本行,为定点医院的患者做超声。
然而对于我来说还有个大难题,就是穿脱防护服,临行时大家都嘱咐我要做好防护,可是不怕大家笑话,来上海上战场的我之前却几乎没有穿过防护服。为了顺利的完成任务,为了不影响大部队,我决不能拖后腿!于是我在正式入舱前的几天都不停的练习穿脱防护服,请护士伙伴帮我指导,一天要练习穿脱上百次,直到自认为熟练为止。为了适应舱内缺氧的感觉,我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在酒店都带着两层口罩,一层N95,一层医用外科。为接下来入舱做了最充足的准备!
© 我院“援沪”医疗队成员 李爽
在定点医院里,病人除了是新冠阳性患者有着相应的临床症状之外,还有很多合并有基础病,比方说肝硬化、肾移植、各种肿瘤等,还有怀孕的孕妇。他们除了治疗新冠,同时基础疾病也需要救治。这时,就需要我们超声专业的医生了!超声医生不是抗疫的“打酱油者”,而是需要近距离、长时间的与患者正面接触的医生。
然而,入舱后的五天,之前与我一起工作的华山医院的超声老师就接到了出舱的通知,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将由我一人独立完成。老师说,现在医院只有你一个超声医生,24小时都要在线,常规超声一天进舱一次全部做完,急诊超声随叫随到,立马进舱!
© 李爽和华山医院胡星老师合影
接下来的二十几天里,我每天都要常规进舱一次,独立完成全院所有的床旁超声检查并出具报告。推着机器一层楼一层楼的做超声,接受汗液的洗礼,汗水在大白里一滴滴的往下流。隔着护目镜和面屏工作,刚开始怎么也觉得不适应,但是必须刻服!每当为意识清醒的患者做超声时,总能得到患者十分的配合及感谢,有个老伯伯说,真的很感谢你们山西的医生,不远万里来帮我们给我们看病,疫情过去我一定要去山西大同看看!还有患者说,你们山西队医生可以的!技术没想到这么棒,态度还特别的好!每当听到患者感谢的话语,我都好感动,觉得为了这么暖心的同胞,身披铠甲穿越这枪林弹雨都是值得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的工作也越来越熟练。我们与华山的老师相处的感情越来越深,想不到的是我们医疗队的医生护士对自己整建制接收的病房的患者也更加有感情。大家把自己的方便面牛奶都拿去给病房的患者。笑声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好,然而却归期将至......
白衣执甲 山河无恙
在上海的每一天早晨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上海发布昨日的感染病例数,下午第一时间查看自己的核酸结果,已经成为我的日常。
从开始的紧张担心到后来的熟练平静到越来越感动暖心。此次抗疫带给我的不是疲惫与挣扎,而是满满的充实感。超声医生真的被需要!真的很有用!
我想说,希望此后再无疫情,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如果有一天祖国的任何地方需要我们,我还要去!
[ 二 ]
我们是国药同煤总医院
援沪医疗队的医生!
——来自一位山西大同援沪医生的自述
2022年4月26日凌晨,睡梦中的我接到队长张建强的电话:“现在是12:10,2点太阳宫集合准备出征上海!”从此刻开始,便开启了我的援沪之旅。
下面为大家介绍我们这支温暖又有力量的小团体,我并肩作战的伙伴们。
张建强是我院急诊科副主任,他是一位认真严谨、有格局、有担当的主任,在此次团队中担任队长一职。我经常在急诊科值夜班,与张主任相识已久,他也很照顾我,当得知援沪队长是张主任时,我紧张的心情顿时平复了很多,就像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依靠,而接下来的援沪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
初到上海的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一无所知,既兴奋又焦虑,张主任每天都会给我们打电话,关心着大家的工作、生活和心理。他自己总是时时事事冲在前面,为每一位队员考虑着一切,事无巨细。一次下班回酒店的途中,张主任劳累的熟睡在了通勤车上,被我偷偷拍了下来。可一下车,他又立马精神抖擞的开始照顾我们的各种所需。
© 张建强
慢病科卢俊敏,是一名呼吸专业的医生,她聪明、热情、阳光开朗,是我援沪同宿舍的姐姐。
有一次我问道:“卢姐你为什么要援沪?”她只用四个字回复了我:“一腔热血!”是呀,铿锵有力的四个字表达了一切!祖国需要,同胞有难之时,不正是我们医者无条件奔赴的时刻嘛!身披铠甲,亲站前线,不就是我们每位医护人员最好的归宿嘛!要问我们怕不怕奥密克戎?答案是,不怕!有这一腔热血足矣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感染科医生刘彪,形容他那简直就是“有趣!”。刘医生被我定义为“气氛组组长”,一看到他,就总能让你忘记所有的疲劳与不悦。人人安全、团队安全是不小的职责,作为感染科医生的他,还需要额外负责队里的感控工作,他处处认真谨慎,微笑地接受着所有的工作和任务并出色的完成。
ICU医生贾树宝,是队里的重症专家!所有危重棘手的情况,可以随时向他请教,都会得到专业性的回复。有宝哥在,我们和病人都更踏实!平日里,宝哥工作在华山北院的ICU,工作强度与压力可想而知,他每天穿梭在气溶胶中,一次次地挽救着患者的生命。
呼吸科医生朱成军,是我们队里的“定海神针”!无论何时何地,朱哥总是泰然自若,有着呼吸和重症的双重身份,我想这份镇定必然是有理有据的。在我们医疗队整建制接收病区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就是我啦!李爽,一名超声科医生,作为抗疫的稀有选手,此次能踏上援沪的征程,倍感荣幸。用队长的话说,我们医技队员的出现,注定了我们要援助定点医院。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临危受命,勇于担当,他们冲在一线、勇当先锋,他们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用生命守护生命,逆行在战“疫”的路上,坚定守护着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这就是我们,一个完美的医生援沪团体,我们来自国药同煤总医院!每一个人都来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但却有一颗跳动的心,为了山河无恙,为了医者誓言,拥有了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援沪。
编辑/康博尧
监审/刘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