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 | 我国9000万HBV慢性感染者,选对药物了吗
乙型肝炎作为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乙型肝炎可成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诱因,严重者甚至可引发死亡。目前临床上核苷类似物是作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使用药物,但是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均有可能出现HBV的耐药现象,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风险亦随之升高。研究证明,早期监测耐药突变对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疗效及实施个体化治疗都具有显著意义。
本研究检测该院2013年-2015年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布及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及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药物突变基因型。
2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61.3%(147/240)、C型25.0%(60/240)、
B和C混合型5.4%(13/240)、其他型8.3%(20/240),未检出D型。其中182例未出现耐药,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4例,阿德福韦出现耐药突变者7例,恩替卡韦出现耐药突变者6例,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突变者为1例。M204V以及M2()4I是两种常见的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情况,在阿德福韦耐药突变中以N236T±A181位碱基替换相对常见;T184位碱基替换是恩替卡韦耐药突变的典型代表;M204I是替比夫定耐药突变的主要表现。
部分从来没有采用核苷酸等药物治疗者也有可能被检测出耐药突变情况。44例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的基因型中,180M 及其混合突变型占86.4%(38/44),C型HBV基因突变占61.4%(27/44),且主要为180M 耐药突变型(24/27)。研究表明,在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方面,B型与C型比较,C型更易产生耐药且以单纯的180M突变基因型为主,提示对B型治疗临床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其反应性更佳。
应用HBV序列测定或其他方法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耐药,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或减轻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的肝细胞再损伤。通过病毒分型和耐药性基因型检测,可合理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避免药品浪费及不必要的毒副反应,缩短抗病毒疗程,降低诊疗费用,值得推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