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天使】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我的抗疫故事(二)
“疫”路有爱 / 同心守“沪”
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
我的抗疫故事
此次上海疫情复杂严峻,广大护理人员日夜坚守一线,同心战“疫”。为进一步宣传其在抗疫期间反映出的责任担当,上海市护理学会特别策划了“疫情下的上海护理人——我的抗疫故事”主题图文展示活动。现选取部分图文,充分展现上海护理人闻令而动、守“沪”有我的责任担当,以及逆行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一起看看她们在疫情防控中的生动瞬间和感人故事。
第一线
2022年的春天注定不被遗忘,由于奥密克戎病毒肆虐,疫情在全国各地多点爆发,政府紧急成立多个方舱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来阻击这次疫情,同时作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护也接到了此次任务,任务就是命令,紧急召开严格的培训,于4月20日正式来到了申南方舱医院,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陌生的医院,陌生的工作流程,作为“排头兵”的我们不怕苦、不怕累,服从组织安排,起早贪黑,用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了方舱的工作流程。
申南方舱短时间陆续入住了1000余例患者,他们中有年迈的老人,有还不会独自走路的孩子,还有孕妇。他们在病房里,除感染的症状外,还有各种焦虑。
78岁的勉强生活自理的老人,惦记着同样在外地被隔离的孙子,孩子吵着要酸奶吃;家中孩子初三了,担心家中没人做饭,营养供应不上;陌生的环境里,老人睡不着觉;做批菜生意的中年人,向我们倾诉他的两车菜放在车里腐烂,赔了2万多......以上种种,我们在给她们安排治疗方案的同时,也要一一耐心地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解决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各种问题,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水果、零食送到焦急的小朋友手中。
经过精心的救治,患者陆续出院,他们纷纷向我们表达谢意。听到他们回家的消息,真的为他们高兴,心里感叹,我们一定继续努力工作,尽快让他们回家。
进入方舱工作,防护服穿在身上时间长了,感觉无比闷热,且很不自在,很多看似轻松的事情。
只有亲身经历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虽然工作艰难,但为了群众的安全,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英勇的上海人民一定能打赢这场大仗、硬仗,让我们共同期待活力上海的回归!
守护疫情下血透患者的生命线
2022年3月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疫情疯狂席卷整个上海滩,最后不得不发布“足不出户,全域静默”!
我们医院血透室从3月9日开始进行闭环管理,血透室24小时运转,我们医务人员24小时轮班,大家吃喝拉撒睡都在血透室。为了做好透析工作,我负责提前电话联系平常透析的患者,告知其注意事项,以及如何申请来透析。然而还是状况百出,有人核酸变阳了,有人密接了。他们怎么办呢,透析不能停呀,血透是他们赖以维持生命的希望。医院开辟了阳性和密接血透房间,疫情越来越严重,这类患者越来越多,透析房间根本不够用。后来在医院和区卫健委的协调下,闵行区成立了田园临时血液透析中心。
我于3月20日被抽调至田园临时血液透析中心,这里的医务人员来自闵行区各医疗单位,有一部分人以前未做过血透工作,这次临时被抽调过来协助血透工作,我需要负责指导她们的工作。由于血透专科护士人员有限,我们大家每天需要4班轮转,有时早上8点穿上防护服进入血透室,下午2点出来,上好厕所,喝上几口水,再吃上已经凉了的午饭。
在血透室旁边的简易休息房间,有几张简易的木板床,这是医务人员休息睡觉的地方,因为血透机器非常吵,大家都睡在一间房间里,刚开始大家都睡不好,后来实在太累了,躺下就能睡着。凌晨2点再进血透室工作,一直到早上8点才结束,回到简易休息房间休息,为下一轮班储备能量。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大家不顾疲倦,不顾家人,只顾患者,拼命工作,为那些血透患者守护起健康生命线!
4月底,疫情开始好起来,这里患者已经开始少了,我也得到轮换,回到了五院血透室继续工作。如果是早班,我就可以回到40多天没有回过的家里,看看我的儿子和老公,在家里烧一次儿子爱吃的饭,谢谢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5月初夏如春,有些花已经凋谢,在枝头长出果实。我们大家依然奋斗在抗疫一线,继续守护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让大家回归正常状态。疫情终将远去,生命绽放精彩!
夫妻同心,携手抗疫
在上海,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叫江针华,妻子叫雷卫爱,他们来自上海2家医疗机构。江针华是海军特色医学中心的一名检验科技师,具有PCR从业资质。雷卫爱是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师,是有着15年党龄的中共党员,曾于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先后4次参加上海浦东机场入境人员新冠病毒核酸采样为期1个月的任务,有着丰富的核酸采样经验。
2022年3月初,上海新冠疫情初发阶段,各大医院需护理人员参与社区核酸筛查任务,江针华积极报名进入医院的核酸实验室,雷卫爱则报名进入五院的核酸采样队中。他们一个负责在前方采集核酸标本,一个在后方检测核酸标本。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到3月底。
2022年4月初,部队需在海军医疗系统中抽调人员组建核酸检测队。江针华作为具有PCR资质的检验主管技师主动报名参加。而此时五院需组建隔离病房第67批护理人员,雷卫爱也积极报名,作为卫生系统双职工家庭且有2个未成年的儿子,只能将孩子们全权托付给年近七旬的奶奶照顾,二人于4月4日这天分别走上自己的抗疫岗位。
江针华同志在参加军队支援上海疫情防控任务期间,作为核酸检测队队员参与对检测场地三区布局、核酸检测仪器的搬运、安装及调试,技术培训,制订各区工作流程、各区的仪器操作、试剂配制等标准操作规程。接方舱医疗队员核酸标本检测任务后,自己能胜任核酸检测中的各个岗位(试剂制备、样本制备、PCR扩增、结果分析),主动承担起检测程序中的样本制备岗位。
样本制备是检测中最危险与繁杂的过程。不能出错,不能有遗漏,不能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检验人员全身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戴着双层手套,在生物安全柜内一管一管地拧开螺旋盖,手工吸取样本,加入核酸提取板孔中,再拧上螺旋盖将标本放回原处,最直面地面对样本。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与其他队员协同配合,取得检测队单日单车破2000管次的检测记录,完成了52000以上管次的总检测量。
同时在PCR扩增结果分析岗上,前期掌握了各型号仪器的检测性能,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及时准确的上报。参与夜班轮岗,为大学和医疗队突发核酸检测任务能及时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在凌晨完成夜班检测工作后给环境和仪器做全面消杀,清除产物污染,为后续工作消除隐患。
雷卫爱同志在隔离病房工作期间,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消杀、物资请领、医嘱处理和患者的基础护理。在疫情防控期间,隔离病房接受的患者以发热、急危重症、孕产妇以及核酸检测阳性待120转运的患者。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情况,要求护理人员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护理技能。在病房中,她在“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下,面屏缩小了她的视野,降低了清晰度,戴着3层手套,手灵敏性降低的情况下,给患者在采集血标本及静脉输液等护理操作增加了难度。
被送来救治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因上海疫情防控要求,每名患者只能有1名陪护。为了防止压力性损伤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雷卫爱需要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后大汗淋漓,衣服被褥潮湿,经常要给患者更换床单位及衣物,每次操作后她都是大汗淋漓。
部分患者的静脉细且弹性较差,考虑到患者处于昏迷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加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协助医生共同完成深静脉导管置入。在隔离病房为期半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中,白天黑夜不停地来回穿梭,她们整个团队无怨无悔的工作,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认可。
一家人在一座城,却在三个地点,相互思念,每天视频成了必修课。每次看到孩子们有笑脸,治愈了他们一天的疲惫。他们只是上海医务工作者双职工家庭中的一个缩影,夫妻同心,携手抗疫,众志成城,一起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为社会面清零做出贡献。
不一样的“90后”传递一样的信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一夜之间我所在的城市生病了,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不再走亲串友,家家封门闭户。我,作为五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一名医护工作者,面对着被疫情摧残的城市,病毒泛滥之际,正是需要我们义无反顾、负重前行之时。
回想起我第一次支援隔离病房,真正要去战斗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所恐惧。我也在恐惧,奋战一线,我会不会被感染?成百上千的患者,我能不能坚持的下来?我害怕,害怕自己感染新冠病毒,我担心,担心巨大的工作压力我是否能扛得住。但既然选择了这条逆行的道路,就要做最美的逆行者,坚定地走下去!
疫情中,每天都是在防护服的陪伴中度过,厚重的防护服和口罩使我呼吸不畅,脸勒的生疼,眼镜及护目镜逐渐被雾气笼罩,视线一片模糊。连续几个小时滴水未沾,小腿肌肉也开始酸疼。但想到疫情过后摘下口罩的那些笑脸,一切都会重归美好,我又好像能继续战斗下去了。
忙碌的隔离病房工作中,接到通知需收治并紧急抢救颅内出血的台湾同胞,确定病因后又紧急转运至手术室为其进行手术,手术后又转运至隔离病房,面对后续繁重的护理工作,因我不是这方面的专科护士,怕耽误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赶紧虚心向脑外科的专科护理老师请教。患者术后病情不稳,反复高热,血压升高,为避免患者肺部感染,我们需要每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进行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在我们的悉心护理下,台胞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神志较前好转,但仍留有后遗症口齿不清。
看着他焦急的神情,耐心沟通后得知想家人了,用患者自己的手机帮他拨通了妻子的视频电话,接通电话后,台胞家属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而患者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通话结束后,看着患者感激的眼神,我也感觉甚是欣慰。虽然护理工作令人身心俱疲,但内心却有了极大的满足感。我的努力链接了患者与家属的沟通,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作为白衣天使工作的意义。
身为最美医护的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南丁格尔精神,积极投入抗疫一线,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克服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紧张等诸多困难,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以高质量的护理技术和博爱无私的精神服务患者,让广大患者在疫情期间也能充分享有优质、高效、快捷的护理服务,争当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希望我的城市早日恢复生机,大家都能重新拥抱往日健康幸福的生活。“疫”起守沪
2022年4月4日8点,大部队入驻,大家放下随身物品随即进入工作区域进行工作交接,接班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紧急救治,时间就是生命。
“救护车尾号158,有一高处坠落伤患者,男性40岁,正在转运途中,情况危重请优先接诊!”。随着院前急救系统的预警,隔离发热门诊全体当班医护立即紧张起来,并积极做好救治准备。
车辆到达后,初步检查发现,患者心率130次/分,血压88/40 mmHg,存在明显的烦躁和口渴,这一切说明患者出现了失血性休克。当班医生立即上报杨春辉主任,杨主任已然顾不上连续工作后疲惫的身体,立即指导医生现场救治并马上穿戴防护装备进入隔离门诊协调抢救工作,在医务科的大力协调下,当即为患者开启了绿色通道,迅速组织全院专家会诊团队。洪洋副院长闻讯后立即亲临现场进行救治,为患者捆扎骨盆带固定不稳定的骨盆结构,对骨折部位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泌尿科王伟副主任在患者尿道断裂无法留置尿管的情况下,积极为患者行床旁膀胱造瘘……在相关科室的通力合作下,患者的状态终于趋向稳定。
这期间当班护士黄辉和金晶展现出了护士的专业素养和从容不迫的心态,第一时间为患者开通两路静脉通路,并不断奔走协调抢救物资,为患者的顺利抢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各方的努力下,患者顺利渡过最危险的24小时,转入ICU进一步诊治。
温馨护理,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隔离病房工作的16天中,有这样1名特殊的患者,陪伴我们一起经历了16天的难忘岁月。她叫张彩娣,是1名91岁高龄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患有较多的基础疾病,而高龄且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阳性患者是此次疫情的高危人群,患者需要转诊至新冠定点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但患者的女儿表示,这边的治疗环境为单间,消杀也很到位,她本人是核酸阴性患者,如果选择转诊也就意味着要和妈妈短暂分别。她不希望和妈妈分离,希望能在这里陪同妈妈共同渡过危难时期。面对患者的需求,医护团队共同商量,一致决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愿望。于是,全体67批医务人员便承担起救治和照顾这名特殊患者的重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不仅给予患者精心的治疗、温馨的护理,还从心理上安慰患者及家属。每次医护人员进入该留观室,都对自身进行严格的消毒喷洒,不将自身的病毒带入留观室。护理团队将患者置于空间最大的临时留观室,反复多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保持两人间的距离,24小时佩戴口罩,每天2次的环境消杀,这一切就是为了确保在患者女儿不被感染的前提下力求患者本人尽快转阴。
考虑到患者及家属进入隔离门诊时携带的生活物资不足,当家属提出需求时,热心的护士长姜红燕立即联系本院三产,为患者解决纸巾、尿布、便盆等基本生活物资,使母女俩的需求得到切实保障。在隔离门诊团队的共同努力和细心呵护下,91岁的张彩娣终于领到退“疫”证书,平安回家;而女儿在陪护的十余天中,核酸结果始终保持阴性未感染!
16天的连续作战,第67批医护门诊组共抢救患者17人次,完成门诊治疗及护理583人次;病房组共收治患者75例,开展床旁血透5例。2楼工作组收到表扬信1封,3楼工作组收到表扬信2封;3楼、4楼工作组在与家属的微信沟通中,多次收到家属的感谢!4月20日,第67批“战士”顺利完成交班,安全、圆满地结束了16天的隔离病房工作!
疫情当下,对大家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患者不易,医护人员面对疫情更是困难重重。但我们医护患合作,不忘初心,共同抗疫,相信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我的抗“疫”故事
两年前,我作为闵行区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除夕夜出征,金银潭医院奋战67天。
如今,家门口抗“疫”,我转战社区、急诊、方舱医院等多个“战场”,一刻不曾停歇。武汉、上海这两场战“疫”,让我体会到了同一个词——安心。“正因为身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所以我们能够安心上‘战场’,并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初期遇到了防控物资紧张等困难,对此,党总支一方面积极筹措,一方面号召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资共享出来进行统筹管理,党员们也带头响应。“物资统筹是为了确保每一位‘战士’的安全。对我们而言,只要做好防护,病毒并不可怕。”在党员会议上,我们见证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而在此后一场场实战中,我们又感受到,党组织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强后盾,让我们在“战场”上没有后顾之忧。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闵行区申南驿站方舱医院工作。4月22日,经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研究批准,申南驿站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正式设立。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问题依然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一支部书记顾艳荭从建舱开始,就给大家反复培训、考核,一次一次提醒,一遍一遍叮嘱,生怕有丝毫疏漏。每天工作结束后,顾艳荭主任都要召集大家开总结会,对当天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及时改进。“从顾主任身上,我们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前就是要加强管理,确保每个人的安全。我们是一个整体,要一起出征,一起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要让大家在工作中有安全感,做好个人防护只是一方面。还记得,4月25日那天,上海雷电黄色、大风蓝色双预警高挂,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但方舱医院内各项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原来,在恶劣天气到来前,指挥部已经协调各方做好了应对工作,比如对方舱医院各类建筑物进行加固,铺设防雨设施,为出舱人员和新入住患者准备好雨具等。虽然外面风大雨大,但我们医护人员的心是定的,只要专心做好本职工作就行。那天,我们这里的出舱人员有250多人,他们出舱后,很快指挥部通知大家,现在我们准备接单了,辛苦大家了!我们就迅速切换到新的工作状态。
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战友们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想方设法鼓励“舱友”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党办翁老师为“舱友”举行庆生活动,给更多“舱友”心中带来阵阵暖意;医生马玉斌推广中医养生功法,教大家做八段锦操;护士长胡军言发挥自己的主持特长,带领大家一起跳广场舞……“舱友”们通过锻炼,既增强了体质,又改善了情绪。指挥部又想到,方舱医院里可以搞一些趣味活动,设一面心愿墙,让患者和医护人员们通过娱乐的方式,缓解焦虑和紧张。我们以专业知识或以各种方式,抚慰“舱友”的心灵,让方舱内的氛围更欢乐。
党旗无声,凝聚起强大力量;榜样无言,鼓舞着磅礴斗志。我决心继续战斗,不忘初心,让理想信念在方舱续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入党誓言,用行动践行为民初心,书写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一名共产党员忠诚党的事业的政治本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