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播活动需要学法知法守法。
【编者的话】
“流量为王”的消费医疗领域,打造医生个人IP成为越来越多机构和医生的推广途径,但是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却往往被无视。2022年1月18日,日照市公安局东港分局发布《情况通报》,一医生疑似在B站直播妇科手术片段被警方立案调查。
盈科高伙、众智荟消费医疗合规经营法律大讲堂联合创始人孙书保律师根据行业观察和经验总结,就“医生直播涉及的法律风险”做出如下解析,读者如有不同见解可以共同探讨。
01 涉嫌侵犯患者肖像权和隐私权
对于面诊、治疗过程直播内容,在未取得患者书面授权许可情形下,涉嫌侵犯患者以及其他出境人员的肖像权,同时对于患者个人疾病信息亦归属于自然人隐私;在医疗美容、口腔等行业,特别是隆乳术、私密项目等涉及血腥、人体隐私部位等,更不能在面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对象的平台展示、传播。对于特定学术会议的现场手术演示,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批,并且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供学习之用。
在问诊同时进行直播,并不能专注于工作,会分散注意力,降低患者的就诊体验。
02 涉嫌医疗广告代言行为
医生在抖音、小红书等等网络平台注册时,一般要求提交《医生执业许可证》等证件,需要填写医生的执业机构,医生直播的医疗科目必然会是自己从事的领域,如果宣传文案审核不严、没有法律意识,在医生直播活动中出现了为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服务项目做推荐、证明等行为的,涉嫌违反非法医疗广告代言行为。
03 直播带货非法导流
医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应当使用经依法批准或者备案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采用合法、合规、科学的诊疗方法。按照规范用于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等。
医生在直播过程中,并不能对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等给予特别的推荐,引导用户购买;不能介绍和宣传任何药品及器械,以免对普通大众造成误导,致其对药品和器械使用不当发生事故。
如果医生在直播过程中带货,消除不了为药物、医疗器械生产厂商背书的嫌疑,如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会给医生带来负面影响和法律责任。
04 涉嫌违反医师执业规范
医生应当在医疗机构中进行执行执业,如果是医生个人账号,则不能开展网络诊疗活动,不能给出处方。否则,则涉嫌非法行医。医疗活动本身就存在风险,通过直播的方式,医生难以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同时患者以及病情各异,如果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方案无差别的进行宣传,在没有进行风险提示的情形下,极易对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背景的普通群众造成误解误认,延误用药、错误用药、错失治疗机会。
05 律师建议
直播活动有助于医生个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内容和表现形式符合法律规范的直播活动,仍然有利于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熟悉,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律师建议医生在参与直播活动之前应当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学习,知晓并掌握医生直播哪些“红线”不能逾越触碰,对于直播活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遵循合法合规的准则。
06 涉及的法律法规
医生直播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医师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等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