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5种饮食习惯,哪个最健康?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会带来疾病,还会改变我们的肠道菌群结构。
肠道中不仅有代谢产生的垃圾,还栖居着数百上千种、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群,总数约为30万亿。这些肠道菌群有好有坏,比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合成多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产生乳酸,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物质,激活免疫系统等,对人体健康不可缺少;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致病菌,则会带来一系列肠道疾病、食物中毒、影响免疫系统等;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中性菌,平时非常老实,一旦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就会失控,变成致病菌。
饮食方式对肠道菌群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你知道哪种更健康吗?
高脂饮食
西方饮食模式是典型的高脂饮食,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动物蛋白、糖、淀粉和脂肪,膳食纤维含量较低。高脂饮食会导致肠屏障保护功能菌的丰度明显减少,而产硫化氢和内毒素脂多糖的破坏肠屏障功能的硫酸盐还原菌的丰度明显增加,这种肠道菌群的失调使得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液中肠源性毒素水平升高,最终导致包括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的发生。
高糖饮食
饮食中摄入过高的糖分,会明显增加体重,促进脂肪的积累。不过,虽然高糖饮食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风险,但却会让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增高,它可以降低肠道pH值,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定植和繁殖。
高盐饮食
我国北方人一般口味都比较重,摄入盐分较高。研究发现,长期高盐膳食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影响宿主健康,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高盐饮食可导致人肠道乳杆菌等有益菌明显减少,诱发结肠炎,并促发动脉炎症,诱发高盐性高血压等。
限食节食
饮食过度或极端节食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限食可增加艾克曼菌的定植,适当限食对人体健康和延寿是有益的,但是体重减轻后,肠道菌群中合成丁酸的厚壁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也会明显减少。
高膳食纤维饮食
大量研究表明,高膳食纤维饮食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促进体内代谢的平衡。高膳食纤维饮食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增加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并且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
“民以食为天”,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促进人体健康并能够预防和缓解某些疾病。饮食中,应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糖、盐和脂肪的摄入。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达到25-35克。你吃够了吗?
图源:unsplash,基于COO协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