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关节”痛点 守护运动健康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推广,伴随出现的各类运动损伤和骨关节疾病严重危害了大众身心健康。骨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并列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将关节疾病定义为“第一致残疾病”。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郑晓佐从选择了这个学科开始,就明白自己肩负重任。
郑晓佐(右二)行膝关节镜微创手术
刻苦钻研,探索关节学科领域技术前沿
2012年,郑晓佐博士从国内医学顶尖学府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科工作。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他用自己的渊博的知识和辛勤的工作,逐渐从一名象牙塔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现在已熟练掌握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髋关节盂唇损伤,肩袖损伤及肩关节脱位等运动损伤的诊治,同时对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各种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手术技术,他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已经在运动医学和关节外科领域做到了技术全面、特长突出。不仅能够完成四肢关节的常规切开类手术、以及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等高级别手术,更是对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关节疾病具有独特的见解。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疾病种类繁多且复杂,从诊断到诊治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学海无涯苦作舟,技术日新月异,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我,才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问题。”是他的信念。为此,2017年,郑晓佐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在世界医学的顶级殿堂--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交流访问学习。归国后,郑晓佐致力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全新理念的推广、运用,专注髋膝肩肘关节镜及运动损伤手术、以及髋膝关节退行性变的保膝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大量手术实操中磨练技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工作之余,郑晓佐钻研文献,将临床科研相结合,总结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诊疗理念,只为研学更前沿的关节科知识造福患者。
医者仁心,治疗不忘初心倾注人文关怀
关节伤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往往带来较大的身心困扰,诊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同样对诊疗、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一定要对患者负责”郑晓佐从医的十几年间,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这句话,践行作为医者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对于患者,他仔细查体、反复查看辅助检查结果,深入了解病人过往生活经历,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定制最优治疗方案,并跟踪康复全程,无微不至指导患者后期康复。
20岁的体育系学生小张打篮球时扭伤右膝关节,当时以为是普通扭伤,未引起重视,之后小张在运动中感觉膝关节无力、关节弹响,无法在运动中完成变向、急停等动作,受伤一年多一直无法治愈。不得以,小张做了核磁共振检查,遗憾的是检查结果提示小张的前交叉韧带断裂了。眼见体育生涯即将断送,他和家人找到郑晓佐医生,想得到更专业的治疗。考虑到小张的运动员身份、竞技运动的特点,有恢复运动能力的迫切需求,郑晓佐和团队对小张进行了右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一年间,郑晓佐时刻跟踪指导康复,配合教练的专业训练,帮助小张顺利重返赛场。
56岁患者马大姐,常年务农,劳作较多,多年的膝关节疼痛逐渐发展成“0”型腿(罗圈腿),不能参加劳动,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马大姐也担心手术创伤大、花费高等问题,一度对治疗比较抵触。经郑晓佐诊断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经过和马大姐反复谈心,讲解治疗方案,进行了保膝手术治疗,矫正了“O”型腿和下肢力线,改变患者膝关节负重点,微创手术让马大姐很快恢复了体力劳动能力,一家人都非常高兴,为郑晓佐的贴心服务点赞。
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培育关节学科人才
大多数教学医院的医生都有着两重身份,既是“医者”,也是“师者”。郑晓佐在大量看诊、手术工作的同时,坚持科研和教研。
郑晓佐(右一)指导学生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郑晓佐不但以身作则,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他们是关节科的未来,现在对他们要求严格一点,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患者负责”。他利用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认真讲课带教;除了指导学生,每逢新学期的授课任务下达后,郑晓佐会不断调整课件,根据海内外关节科领域的新进展,加入新内容;利用休息时间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探讨病例,学习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在临床上以及科研方面的疑惑。
从参加工作至今,郑晓佐已经培养研究生和进修医生30余名,用言传身教帮助身边的年轻人锤炼医术,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在关节科与他并肩作战,进修医生将关节科先进理念、疗法带回当地,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造福了更多被关节伤病困扰的百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