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诊疗常规:专科手术麻醉之发性心脏肿瘤手术的麻醉
原发性心脏肿瘤手术的麻醉
原发性心脏肿瘤较少见,75%属良性,主要有黏液瘤、脂肪瘤、畸胎瘤、嗜铬细胞瘤等。
(一)心房黏液瘤
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瘤体所在的位置、大小、瘤蒂长短及活动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心脏杂音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肿瘤体积大、蒂长有活动度者会因体位变动引起瓣口血流阻塞,导致猝死。
【麻醉要点】
1.心脏肿瘤以左心房黏液瘤多见,其麻醉与二尖瓣狭窄麻醉处理原则相似。
2.左心房肿瘤由于慢性二尖瓣梗阻、反复发生的肺动脉栓塞,均可导致肺动脉高压。
3.由于体位变动可导致肿瘤拖入瓣口,引起低血压甚至晕厥。因此,在麻醉诱导后至建立体外循环这段时间,应尽量避免患者体位过多变动。麻醉诱导时,手术医生应到手术间,体外循环机器要准备好,以备发生严重血流梗阻时紧急建立体外循环。
4.右心房肿瘤患者,术中应用TEE监测,以指导手术医生静脉插管,避免肿瘤脱落引起栓塞等并发症。
5.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有时会发生肝素耐药,主要是血浆抗凝血酶皿的含量和活性减低。遇此情况,在追加肝素的同时应给予新鲜冰冻血浆。
6.体外循环开始后维持较低的血压并尽早使心脏停搏,对防止肿瘤脱落有益。
7.有些少见的心脏嗜铬细胞瘤患者,在体外循环期间会发生严重的高血压,应予重视。
8.围术期注意观察和监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二)心脏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细胞,大约90%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外,多数位于腹腔,只有1%~2%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胸腔,多见于后纵隔。原发于心脏的嗜铬细胞瘤罕见,原发于心脏的嗜铬细胞瘤源于副神经节(心房或房间隔)和内脏自主神经副神经节,最多见于左心房。由于肿瘤常累及瓣膜或冠状动脉血供,手术切除困难。
心脏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不同,心脏嗜铬细胞瘤生长方式更具侵袭性,预后一般较差,发病可以极为隐袭到突然猝死,临床表现多样并且不具有特异性,以致出现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
对于高危患者,如:①具有心悸、大汗和头痛等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临床症状;②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③嗜铬细胞瘤多中心起源者;④体检时发现中纵隔占位性病变,伴高血压、心悸等不适症状者,要进行全面的相关检查。确诊主要通过定性和定位诊断。
由于心脏嗜铬细胞瘤具有恶性潜能,其恶性程度主要根据是否具有侵袭或转移特性决定,因此心脏嗜铬细胞瘤手术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手术根治切除。这种病理特点决定了手术的复杂性,手术切除视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单纯肿瘤切除,或同时行心脏结构的重建,在计划切除肿瘤之前,应考虑在必要时准备心脏移植。
【麻醉要点】
1.术前使用酚苄明进行药物准备。
2.心脏嗜铬细胞瘤其营养血管大都来源于冠状动脉的分支,术中的分离和挤压可导致儿茶酚胺直接大量释放到心脏,导致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要求术中动作轻柔以减少因挤压而引起的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做相应处理。
3.肿瘤切除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骤减,围术期注意补充儿茶酚胺药物,力求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
4.早期的心脏嗜铬细胞瘤手术大都在侧开胸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出血,后期由于体外循环技术的普及,体外循环在心脏嗜铬细胞瘤切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是:体外循环可使心脏在手术过程中与体循环分开,减少血管活性物质对体循环的影响,有助于避免和减少术中出现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可以较为完整地切除肿瘤;有利于心脏结构重建,避免大出血。体外循环对心脏嗜铬细胞瘤手术并非绝对必要,选择与否决定于肿瘤部位、范围及血供情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