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往往将轻嵴帽、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焦虑位置性惊恐发作等疾病误诊为BPPV,在遇到反复复发、眼震不明显的患者时,必须要考虑误诊的可能性。
很多人认为‘耳石症’——也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太常见了,临床诊断很简单,但大家的诊断真的规范吗?
在一次会议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的蒋子栋教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近年来,学界对BPPV的认识逐渐加深,将国内外眩晕、头晕的诊治推向高潮。而谈到BPPV,几乎每个神经科医生都接手过数十个甚至更多病例,但蒋子栋教授认为,目前国内神经科医生对BPPV的认识依然不足。
更严重的是,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BPPV的诊断存在着严重的泛化现象,误诊、误治的情况正在增加……
蒋子栋教授表示,现在临床对于BPPV的诊断已经到了“只要有眩晕,就考虑BPPV”的地步,这是临床诊断的第一个误区。
从定义上,BPPV有严格的限制,指的一定是良性的(数天数周可以自行缓解)、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体位变化时出现的眩晕、头晕),目前仅有两种主要的机制学说——管结石学说、嵴帽结石学说
①体位变化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
②发作持续时间;
③位置诱发试验出现的可定位的,特征性眼震,包括潜伏期、方向、时程和持续时间;
④排除其他疾病。
临床上,BPPV分为两大类、8个亚型;已确立的BPPV亚型包括:
后半规管管石症;
水平半规管管石症;
水平半规峭帽结石症;
自发缓解的、可能的BPPV。
新近出现或有争议的BPPV亚型包括:
前半规管管石症;
后半规帽结石症;
多半规管管石症;
可疑性BPPV。
检查开始时,应要求患者头部与待测半规管处于与重力线平行的垂直位置;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头部在待测半规管所处平面进行转动,才能得到最大强度的位置性眼震,这也是手法复位操作成功的关键。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视频1:后半规管BPPV特异性眼震
总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