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些病人打个“分”,“病情”变化早知道
生命宝贵,一旦逝去就不可能重来。很多患者病情复杂、进展快,若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极易加重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 “潜在危重病”是指表面上看没有特定某一器官衰竭的明显依据,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处理,患者有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后病情快速发展,成为危重患者,甚至危及生命。 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病情不一的患者,医护人员怎样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靠什么能第一时间分辨出早期的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呢?仅凭个人的经验判断真的可靠吗?
MEWS评分即潜在危重病评分系统,应运而生,是对患者(≥14岁)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5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参数的范围均为0-3分,分数越高,病情越危重,患者的预后越差。所有参数评分相加得到一个总的评分。临床上一般由护士评估,通常达到4分以上,就应汇报主管医生启动或调整相应的处理。
台州医院从2013年引入MEWS评分系统用于危重患者早期筛查。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这方面的能力,制定急危重症患者早期预期识别管理制度,落实筛查-评估-诊断-治疗流程,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台州医院潜在危重患者早期识别率及处置能力均大大提升。
MEWS评分等核心制度的院级培训、解读
2020年10月,医院又组建RRT团队(早期主动危重病筛查小组),成员均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主治以上医师。小组成员每天持续对全院(ICU、急诊科、专科ICU和手术室除外),EWS评分(潜在危重病评分系统)大于4分以上的病人筛查,通过查看病人24小时之内的病历和治疗方案,判断是否有必要转到ICU进行继续治疗。
RRT团队讨论总结会
术业有专攻,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常年从事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对于“潜在危重病”经验丰富。
“病人周根木(化名)的氧饱和度93%,心率115,体温38.7发热了,而且乳酸1.8mm/L……”4月2日晚,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胜拨打了心胸外科值班医生的电话,“他的MEWS评分5分了,有潜在重症的危险……” 值班医生立即查看患者病情,马上向科主任汇报,并向重症医学科发出了会诊通知。 重症医学科值班医生项莎莎会诊后,认为病人符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标准,建议转科。 当晚,该病人转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因为发现及时,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患者已经脱离危险,4月7日转入普通病房,目前已经好转出院。如果当时继续待在普通病房,那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患者生命有危险,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是压力巨大。
郑丹副主任医师正在筛查
“早发现、早预防、早抢救”,这是RRT小组的宗旨。希望通过筛查更大限度保证对患者的干预及时到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意外发生,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
“医疗并不等于是做数学题,疾病千变万化,RRT小组筛查在重症病人治疗这块比较有经验,有时提出不一样的治疗方向,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放疗科顾医生有一位老病人,因右肺腺癌伴有多处转移,这次反复发热入院。医生已经给予抗生素治疗,但抗感染效果不佳;而且她还合并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MEWS评分 3分。 顾医生拨通了RRT小组张胜的电话。张胜通过RRT工作信息系统站仔细查看病例,和顾医生商讨病情,前面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但他还是考虑发热是患者头部软组织感染引起的,是否是另外的病菌?他提出了可能是革阳性菌感染。细菌培养验证他的判断,更换抗生素后,患者体温慢慢至正常,好转后出院。
“一旦有危重症病人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置,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张胜认为,即使筛查出一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小组平均每天都要筛查20-30个左右的病人,虽然辛苦,但这样的结果让他们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