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息肉,到底切不切?肿瘤专家告诉你这些“肠”识
典型案例
47岁的刘先生是一名私企职工,在2018年公司组织的一次体检中,通过肠镜检查,发现了几个肠息肉,其中一个较大的直径约有6毫米,当时由于清肠药的原因没有立即切除,医生嘱咐他要择期切掉并定期复查。
但在这之后,刘先生没有出现什么症状,因此,他就慢慢忘掉了。去年8月,刘先生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称“肠息肉可能会癌变”,于是才想起来要复查,就预约了肠镜,结果就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肠息肉,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河南省肿瘤医院专家说,实际上, 像刘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那么,发现肠息肉到底切不切?不切的息肉会怎样?如何“揪出”肠息肉?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 ,小编邀请 普外科、内镜中心专家带您详细了解这些“肠”识 。
相关专家
李 智 普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张 俊 内窥镜诊疗中心 主治医师
“息肉”到底是个啥?
李智介绍,息肉的“息”字,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 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 ,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 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 80-95%的大肠癌 (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 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的。但也 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
肠息肉大致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 :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有一天会癌变,如: 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为23%; 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30%~70%; 家族性息肉病,40岁前癌变率几乎100%。 非肿瘤性息肉 (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长了肠息肉,到底切不切?
内窥镜诊疗中心张俊博士说,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 病理分析 才能 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 实际上, 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肠息肉,肠镜检查的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 。 然后还会 留取一点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 。知道性质之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 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切不切?专家这样说~
1
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实际上,还是在检查时顺便切掉为好;
2
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择期内镜下切除。需要注意的是,择期是短期内有空安排将其切除,而不是一直拖延1年、2年甚至好几年,然后把它忘了;
3
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具体能肠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需要医生评估。
每个人都会长肠息肉吗?
也不一定。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30几岁的人也有不少人会长息肉,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
“我们会出现一天做了20多个肠镜,发现10个患者有息肉的情况,息肉发生率超过45%,甚至有些时候可能一半还要多。”张俊说。
有数据统计,在35-49岁人群中,肠息肉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也就是说,超过50岁,几乎一半的人都长有这个东西。
张俊说,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检查。这个时候,它往往还是一个良性的息肉,在肠镜下就可以轻松切掉。
因此,专家呼吁,如果年龄在35-40岁,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不管有没有症状,请尽快做一次。
切掉息肉≠万事大吉
专家提醒,即便是切掉了肠息肉,也并非万事大吉!
由于一次肠镜,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比如肠道准备不好、医师经验、设备等的影响等),有一些小的“漏网之鱼”;另外,可能上次切除不彻底,留有残基,也有可能“枯树发新芽”。
因此,切除后,同样要遵医嘱并进行定期复查。
专家介绍
李 智
普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胃肠道肿瘤微创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肿瘤外科的手术治疗和腹腔镜治疗。
张 俊
内窥镜诊疗中心
主治医师,博士,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光动力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包括超声内镜、ESD、消化道肿瘤光动力等进行联合诊断及微创治疗经验丰富。
责编:庞红卫
作者/编辑:李惠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