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中心医院程丹:本土专家成长记
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专家门诊室,一名男子刚坐下,就迫不及待的把CT片、检查报告单摊放在专家面前,并忧心冲冲的追问:“大夫,您看需要怎样治疗。” 专家看了看报告单,问男子:“目前病人住在哪家医院?” 男子答:“海宁市中心医院。” 专家把检查单摞在一起,送到男子面前说:“回医院找程丹医生就好,无需大老远跑到杭州来。老人经不起折腾。”
01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
专家口中的程丹是海宁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此时,她正在和院内其他学科的专家一起对老人的病情进行会诊。会诊结束后,男子急匆匆找到她。
初见程丹,男子心里打起了鼓,暗想,眼前这位年轻的女医生能有多大本事,让专家都信服她? 但在进一步沟通中,他看到了程丹的从容和笃定,感受到了她的专业,加之知晓程丹也是一名党员,心里平静了许多。于是将老人转到重症医学科。 按疫情防控要求,家属不能每天到病房来探视。程丹便通过微信和男子沟通老人的治疗事宜。
在家属的配合下,程丹带领团队,先后4次使用尿激酶,放置了5次胸腔引流。同时,针对老人咳嗽无力的情况,又采用经口支气管镜吸痰。 程丹说,老人很快痊愈出了院,并亲自送来锦旗和鲜花。
“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医生,以后哪里都不去了。”凡是找程丹看过病的人几乎都这样说。 程丹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宁市中心医院工作,一晃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她从一位“小”医生逐渐成长为科室主任。 并先后获得了海宁市“潮乡好医生”、“最美卫建人”、海宁市第三届“最美女性”等荣誉称号。
至今,在程丹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牌匾,上面是90多岁的俞老先生写给医院的表扬信。信中的“德术双馨”是对程丹的赞誉。“她配得上这样的赞誉。”一位护士向记者说起这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写信的俞老先生住在海宁,在2019年1月的一天,老先生“老慢支”急性发作,胸闷、气喘,病情严重。 女儿带着老父亲找到了曾经为其看过病的程丹。“我气急得不行了!”老先生见到程丹马上诉说。“没事的,会好的。”她俯下身子轻声安慰着。
根据老先生的病情,程丹制定出治疗方案,经过吸氧、抗感染、吸痰、平喘及改善心肺功能等治疗后,老先生的高热逐渐退去,咳痰、胸闷的症状也明显好转,之后顺利出院。
回到家,老先生用毛笔写了三百多字的感谢信亲自送到医院里。“俞老先生一生经历过战乱、饥荒,见惯了人情冷暖,所以这封书信是老人的真情流露。”不只是程丹,整个科室对这封信都倍加珍惜。
程丹更是把信中“德术双馨”四个字作为从医路上的一把标尺 。“ 医生不能光看病,不看人。在治病的同时,应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程丹不仅是病人的“自家人”,也是同事们的“家人”。
在医院里,认识程丹的人更喜欢喊她一声丹姐。 “患者凡有呼吸方面的问题我们都会找丹姐,只有她看过了,才觉得放心。”有位护士这样评价她。科室里一位年轻的医生向记者介绍说,呼吸内科的病人以慢性阻塞性肺病为主,由于病情易反复,许多老人长年辗转病榻,而陪伴身边的大多是老伴。
平时忙着工作的子女们往往在病人病情变化时才会来医院,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沟通难度,这让许多年轻医生心中发怵。 “而每当此时,丹姐就会挺身而出,及时帮我们化解,有主任在,上班时心里会觉得安心、踏实。”
02从呼吸内科到重症医学科
海宁市的重症医学科早在2006年就已经独立成科,当时只有6张床位。后来,搬进新院区后扩展到20张床位。“科室环境非常好,各种仪器、设备,各项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程丹向记者介绍着ICU的成长历史。
2020年8月,程丹接任重症医学科主任一职。据记者了解,在她接任之前,科室换了三个主任。这让医院的党委书记谢世峰非常着急,在多方考量之后,他找到了程丹,说:“重症医学科正在发展中,主任换来换去不利于科室发展。”希望程丹兼任重症医学科主任,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听谢书记说完,程丹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呼吸科医生来说,去重症医学科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和挑战,我行不行? 继而又想:我从06年毕业就来到海宁中心医院工作,医院给了我发展的平台,还把我培养成为科室主任。“我是感恩的,服从医院领导的安排,再者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程丹性格外向,说话直接爽快。
来到科室后,她首先做的就是“稳定军心”。“重症医学科是医护人员最多的科室,也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主任的不稳定,造成医生、护士心理情绪的不稳定。” 她找到每位医生、护士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并鼓励他们:“ 要敢于做事情,有问题我来扛着。” 她把科室分为两个医疗小组,两位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分别担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对重症病人实施诊疗、救治,包括对组里年轻医生的带教和技能培训、考核。 科室除每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外,还通过网络平台、视频、微信群等进行学习沟通,逐渐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有外出学习、交流,或线上学术交流的机会,我定会让医护人员参与。” 她说:“医疗技术水平是科室发展的保障线,病人来到医院就是为了看好病。” 程丹在接任主任之前,对重症医学科有过充分的了解。“科室有医院领导大力支持,有十多年临床重症经验的医生,有团结向上的重症救治团队,有“孙仁华名医工作室”团队定期来带教:查房、授课、疑难病例讨论等,还有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2020年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仁华教授带团队帮扶海宁市中心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从临床思维到医疗技术、护理以及职工素养、品牌建设等方面对科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这是她敢于接任的底气。 她说:“刚来时,遇到过一位心脏骤停的病人,来的时候完全没有反应。为其心肺复苏将近半个小时左右,心跳被按回来了,神志包括瞳孔有了反应,但是病人一直反复室颤发作,需要不断电除颤。”
于是她马上电话联系省人民医院,在孙仁华主任团队的帮助下,为病人安装了ECMO,病情得以控制。2020年12月,海宁一工地发生脚手架倒塌导致多人被困,程丹带领团队对病人进行了全面的救治,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03任重而道远
“重症医学科需要多科室通力合作。”程丹继续介绍,入住的病人常常有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病情危重且错综复杂。 针对患者病情,医院相关专科医生每天都会来重症医学科进行查房,科室对疑难病例会实施联合查房,并进行疑难病例的多学科讨论。“重症医学科是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的科室,亚专科建设是科室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根据医生的诉求,程丹对亚专科建设进行了规划。
据了解,目前,科室里有的医生在专攻神经重症,有的医生专攻呼吸重症、创伤重症。程丹还非常重视对病人的心理康复和人文关怀,她说:“患者到了ICU,稍微有点意识会因各种机器声、抢救声,产生恐惧感,联想到自己的病情,增加心理负担。 我们在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消除心理恐惧,让病人尽快好转。 ”
另外,针对重症患者出院后不知道该去哪个科室复诊。她想到建立重症医学科门诊,“这样出院的病人可以来门诊咨询,也方便了医生的随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程丹说,对于医学来说更是如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