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丨关于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这4点,你有必要知道
区域阻滞是一项传统的麻醉技术,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随着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其成功率大幅提高,而且也使得新的阻滞技术不断涌现。
由于具有镇痛效果好、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以及对脏器功能影响小等诸多优点,本技术在日间手术、多模式镇痛、平衡麻醉及加速术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
上周发布了麻醉丨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之6大优势,今天将继续介绍其他4大方面内容。
一、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康迅网
(一)适应证
主要用于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麻醉及镇痛,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麻醉方法联合应用。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或疼痛部位选择适宜的入路及用药。
(二)禁忌证
患者拒绝、穿刺部位感染或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操作者经验不足等。其中,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为相对禁忌症,应根据患者病情全面分析和评估实施超声引导区域阻滞/镇痛的风险和收益。
(三)并发症
感染、出血和血管损伤、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神经损伤、损伤周围重要器官、阻滞临近重要神经、药物误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
二、超声引导区域阻滞的实施
康迅网
(一)实施前准备
1. 人员准备
2. 环境准备
3. 物品和药品准备
(二)实施过程
1. 安全核查
2. 无菌技术
3. 轻柔操作,时刻警惕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三、超声引导椎管内穿刺
康迅网
(一)实施
一类是超声辅助定位后盲探进针,即穿刺前以超声扫描脊柱及脊柱旁区域,通过定位脊柱节段确认穿刺间隙、选择可能的穿刺点、估测穿刺深度和穿刺方向,并在体表做好标记,从超声辅助下择定的穿刺点沿预估的穿刺方向盲探进针,直至针尖进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
另一类是超声引导下实时穿刺,即进针过程中,在超声下实时动态观察针尖位置,全程直视穿刺针穿过皮肤、软组织并逐渐接近黄韧带的过程,直至进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两种方法均可降低椎管内穿刺的难度,但后者无菌要求更高,操作难度也更大。
(二)其他问题
1.使用超声引导进行椎管内穿刺,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但是否减少椎管内穿刺后背部疼痛尚不明确。
2.使用超声引导进行椎管内穿刺,能否减少穿刺时对硬膜外血管的损伤,目前尚无定论。
3.超声实时引导的椎管内穿刺,技术难度相对更大,无菌要求相对更高。目前仍无充分证据证明两种超声引导技术的孰优孰劣。
四、超声引导各类筋膜间隙阻滞
康迅网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以各种筋膜间隙阻滞为代表的新兴阻滞方法不断涌现,包括脊柱周围多种新入路的胸椎旁阻滞、腰方肌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胸腰筋膜平面阻滞,胸壁的胸肌间隙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胸横肌平面阻滞,腹壁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腹横筋膜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这些新的阻滞方法可为婴幼儿、成人、高龄患者躯干部手术的麻醉和镇痛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目前,筋膜平面阻滞命名尚未完全统一,对部分筋膜间隙阻滞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药物扩散范围仍不完全清楚,阻滞效果评价、最佳注射位点、药物浓度及容量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筋膜间隙阻滞因其不直接定位神经和血管,理论上神经和血管损伤的概率比传统区域阻滞方法相对低,但筋膜层内依然有血管存在,仍需警惕血管损伤等相关风险。由于筋膜间隙阻滞对容量依赖性通常较大,存在潜在局麻药中毒高风险,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局麻药总量。
编排丨付雨杰
审校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