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腰椎病,走路拖步是中风...这些人后来确诊却是帕金森病
你知道么?有的人因为脖子痛被诊断为颈椎病,有的人则因为腰痛而被诊断为腰椎病,还有的人走路时拖步,被误诊为中风,其实,这些人后来确诊却是得了帕金森病!
提起帕金森病,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患者手不受控制的抖动,但实际上,帕金森病的症状多种多样,除了一些“常见”的症状,还有诸多“意想不到”的症状常被忽略或误诊,被形象的称为“看不见”的症状。
“看不见”的症状究竟是啥?为何常被忽略或误诊?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0%,并且其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
在发病最初的3-5年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此时治疗花费小,效果好,患者的疾病进程可以得到有效延缓15-20年,甚至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此,正确识别早期症状,及时就诊尤为重要。
然而,帕金森病在我国仍处于就诊不及时、延误诊断率高、治疗率低的状态——仅有3.75%的患者在最初发病时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帕金森病,并且误诊率达到了23.5%,大部分患者被确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早期接受规范治疗的时机。
为何常被忽略或误诊?可怕之处在于:
1、症状具有“起病隐匿,缓慢进展”的特点;
2、常被误认为是“上了年纪”、人体机能自然老化的正常表现,未予重视;
3、与很多疾病在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非专科医生不容易辨认,较易出现误诊;
若有以下这些症状表现 ,应倍加警惕,尽快神经科就诊!
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有,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颈项强直、动作缓慢、姿势步态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走路手臂不能自如摆动、平衡功能失调、做精细动作有障碍等症状。
“看不见”的症状包括疼痛、疲劳、嗅觉减退、情感淡漠、焦虑、抑郁、便秘、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睡眠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有时还会先于“看得见的”症状出现,所以若能及时识别有利于早确诊早治疗。
得了帕金森怎么办?能治得好吗?
帕金森病病的治疗,既要控制“看得见的”运动症状,注意尽量延缓和减少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出现,还需妥善处理运动并发症和“看不见”的非运动并发症,譬如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感觉障碍等等。
所以,如何选择既能控制运动症状又能够延缓和减少运动和非运动并发症的方案一直是医生和患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虽然有日新月异的研究和发现,但药物治疗仍然没有办法帮助帕金森病人完全摆脱痛苦,只能改善和控制症状,达不到完全治愈的目的。
很多的患者长期吃药都有耐受性的问题,但效果下降,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疾病不断进展恶化造成药物效果下降,通常来说,药物治疗3至5年后,药物作用减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症等并发症,治疗会进入瓶颈期。
药物疗进入瓶颈期后,微创脑起博器电刺激,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选择。已有大量临床医学证据显示,DBS除了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等,亦可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这就意味着,帕金森病患者若病程超过5年,几乎都需面临是否进行DBS治疗的选择。
具体到每个患者能否适合手术还要进行专业评估。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