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在“提灯天使”中闪闪发光
“从外科大楼走到大巴车之间,有50步路。每天上班,我总是喜欢提前一点下楼,只为呼吸10分钟新鲜空气。”
“我是西院新生儿科的一名普通护士,也是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之一。我热爱我的职业,在我和同事的精心照料下,每一个回归家庭的孩子都让我由衷感到自豪和喜悦。”
“虽然,我们内心都非常挂念自己的小家,但是,面对疫情,面对病人,面对责任,我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
一袭白衣,心有锦缎,终生热爱。近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在线上召开“年度‘十佳护士’先进事迹报告会”,11名护士以“云讲述”的方式,分享其在这场“大上海保卫战”里的战“疫”心声。院党委书记杨新潮、院长王育、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部分一线医务人员全程收听,深受感动。
这些质朴的讲述里,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和信仰。
姜熠在工作中
她们当中很多人的抗疫故事,是从主动离家、驻院闭环开始的。3月下旬,被封控在家的西院急诊护士姜熠得知医院人手紧缺,第一时间要求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当时疫情防控需要,她与居委磨破了嘴皮子,总算被答应放行,但要求必须签下保证书,承诺疫情结束前不返回小区。
姜熠毫无犹豫签下保证书,拉上行李箱,告别了亲人,开启了与伙伴们并肩作战、与病毒较量的征程。同样,来自东院4B病区的护士侯钦丽也是克服了丈夫在医院闭环、儿子即将参加中考的困难,匆忙为孩子准备好方便面、八宝粥等生活物资,毅然到医院闭环。她说:“疫情当前,我们别无选择,医院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必须舍小家为大家,以忘我的状态投入工作中。”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姜熠和侯钦丽的选择,是沪上很多医务人员不约而同的默契,就像这份职业天生就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上海大摇篮”,是上海人民对一妇婴这家妇产科专科医院的美称,这里承载了新生的希望。而在疫情笼罩之下,新生尤显珍贵。
陈小燕工作中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东院隔离产房组长陈小燕是一名退役军人,她的身上有着军人的果敢与坚毅。最艰难的时候,她和另外3名同事一起,连续值班120小时,每天的睡眠只有间断的3-4小时。5月1日凌晨1点多,接到电话的陈小燕匆匆赶到急诊,一名宫口开了8公分的初产妇,喊叫声已经有些歇斯底里,除了宫缩带来的疼痛,这位准妈妈并没有做好分娩的准备,情绪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我立马抓着她的手,告诉她,你跟着我的节奏,肯定能帮你缓解疼痛。”
陈小燕引导产妇运用拉玛泽呼吸法、自由体位、按摩等一系列非药物减痛法,产妇的情绪逐渐地平静了下来,经历了4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宝宝啼哭的那一刻。凑巧的是,当天也是这位妈妈的生日,她真心地感谢陈小燕,帮助和陪伴她迎来这么珍贵和来之不易的生日礼物。
陆怡和产妇的互动
特殊时期的一句句感谢情真意切。“疫情终会散去,但心里的这份爱不会散去。”4A病区的护士陆怡和同事们奋战在感染楼,这里负责阳性病人的分娩、手术、病情观察及转运,24小时轮轴转,一天间隔一天。在这里每天会遇到不同的患者,有家属、待产妇、新生儿,对这里的患者而言,心理护理远大于治疗。
“与一位先兆流产的阳性孕妇沟通时,她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因为没有家属的陪伴,她显得很害怕。我就安慰她,疾病终究会康复,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就要吃好、睡好、休息好,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要为肚子里的宝宝着想。”因为来得突然,病人没有带卫生巾,陆怡和同事们就拿出自己的物资给她,把盒饭给她吃。“等120把她转走后,我打了个电话给她,问她到隔离点了吗。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问候,患者觉得心里暖和,我也心里踏实。值得感动的是,她在得知自己转阴后,马上发消息给我:‘陆护士,我明天就要出院啦,10天就康复了,谢谢你!’还有一位复阳要去定点医院的产妇,原本态度很坚决,拒绝转运。在我们几轮耐心沟通后,她终于同意转运。让我意外的是,她在分娩后第一时间向我报喜:‘陆护士,我生了一个女宝宝,等疫情过后,我要亲自到医院去谢谢你!’当时看到这些话,我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她们还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我,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值得,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感到骄傲!”
田佳佳在工作中
上海本轮疫情以来,已经有6000多名婴儿在一妇婴平安出生,这也让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们工作量和压力倍增。新生儿科的工作是细小而琐碎的,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27+2孕周出生、体重700多克的早产儿宝宝,皮肤如果冻样透明,几乎没有自主呼吸,西院六病区田佳佳所在的医护团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孩子出生当晚,情况很不稳定,作为夜班护士的我期间多次与家属谈话。家属蹲坐在NICU门口,眉头紧锁,满面愁容。那一晚,家属的无助、纠结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们。这一夜,特别漫长!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坚强的小家伙度过了他人生第一道难关。”田佳佳说,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现在小家伙已经顺利撤离了呼吸机,虽然不知前方有多少艰辛,但“临时妈妈”们一定会陪着他一起闯关!
邱紫艳在公卫中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白衣为甲,勇毅前行。在疫情形势严峻、医院人力异常紧张的情况下,4月2日,一妇婴援公卫中心医疗队作为上海支援市公共卫生中心产科的医疗队正式出征。在出征仪式上,党委书记杨新潮、院长王育嘱咐队员们务必严格做好防护,希望大家把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温暖的优质服务送到抗疫第一线,也要把一妇婴“上海大摇篮”的美誉留在公卫中心。
尽管做好了思想准备,但辛苦程度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2019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邱紫艳说,除了基本的护理工作外,还要照顾孕产妇的生活。“饭一份份地发,水一瓶瓶地发,床一张张地铺,即使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衣服干了湿、湿了干,累得走不动了,脑子里还想着快点儿,再快一点儿,这样孕产妇都能按时吃到饭,不用饿肚子;让孕产妇来了都有床睡,减少她们等床的时间。”脱掉防护服和手套的时候,手会褪去一层皮,脸颊烙上了深深的口罩印,汗水浸透衣衫,邱紫艳说,这期间有过无奈、无助,甚至流过泪,但唯一没想过的就是放弃!
夏蔓在公卫中心
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要严格执行闭环工作的管理规定。5A病区护士长、援公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夏蔓每天上班总是喜欢提前一点下楼,只为呼吸10分钟新鲜空气。在他们“两点一线”的生活里,只有从外科大楼走到大巴车之间这50步路,是可以放轻松一些的,即使回到住处,小伙伴们也只能靠视频见面。即便如此,夏蔓还是动脑筋把为患者的服务尽量做到极致。她把一妇婴的“孕妇课堂”开进了公卫中心的病房,讲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饮食与运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干货”……“尽管没有PPT、道具、图片,尽管穿着‘大白’全副武装地大声讲课很耗体力,但看到课堂的人气越来越足,病房变得活跃起来,我感到非常开心。”
罗婷在工作中
西院一病区护士长罗婷的丈夫方原,也是援公卫医疗队的一员。而她所在的一病区,成为整个西院的缓冲病房,既要收治产科病人,又要收治妇科病人,工作强度非常大。为了保障孕产妇和患者安全,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夫妻二人都要在医院里坚持闭环,家中两个幼子只得托付给了年迈的父母。罗婷感慨,每到晚上,听着视频里孩子一声声的“妈妈我想你,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心里真不是滋味。“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我,有愧疚,也有心酸。然而,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我必须身先士卒,做姐妹们的‘定海神针’。”
林雷在调试腹腔镜设备(资料照片)
正如东院手术室护士林雷总结的——“无悔白衣路”,在一妇婴度过了37年平凡而充实护理生涯的她,即将在下个月光荣退休。她与大家分享,虽然护理工作辛苦,手术室日行一万步更是日常,但每次顺利地把抢救成功的病人送出手术室,自己的配合得到医生们的肯定,心里总是有一种满足感,这也是她三十多年来坚守在护理临床一线的原因。
“由于疫情爆发,我的住所一再封楼,没能回到工作岗位与大家并肩作战,心存内疚和遗憾。所以就在社区报名做志愿者,帮助分发抗原试剂盒与生活物资,尽自己的一份力。”林雷说,“在这场抗疫中,我们年轻的白衣天使抛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恐惧,冲在抗疫第一线,作为她们的前辈,我由衷地敬佩和感动。她们有能力有担当,正在茁壮成长,未来可期。”
她们,是一妇婴护理团队近800名提灯天使的缩影,甚至是上海、全国医护的缩影。在抗疫一线,这群人坚守初心和信仰,以实际行动彰显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职业精神,成为“大上海保卫战”里一簇熠熠生辉的“发光体”。
这场“云端”事迹分享会,激励着一妇婴全体职工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继续坚守岗位、拼搏奉献,守护更多家庭的平安与美好。
本文综合央广网、中国新闻网、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