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抗疫故事】白衣为甲,“疫”线有我——保健院青年医务工作者的疫情防控日记(一)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妇幼保健院各个科室严阵以待,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各科室统筹,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按照老、中、青搭配,符合条件全部人员编为采样小组,保健团队在完成全市守护母婴安康管理工作的同时,轮流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百余次。
面屏后,是坚毅的眼眸;口罩下,是温暖的微笑;她们是疫情下人民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在厚厚的防护服包裹下,人们不知道她们是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务工作者。保健院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们逆行出征、迎难而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伴着星光出行的人
“大夫,您快歇一歇吧,因为我们这情况比较特殊,您天没亮就来,天黑透了才走,太不容易了,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感谢您才好,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某社区的一位居民手拿“红包”,对着魏巍不停道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的心意我明白,但钱绝对不能收!”面对居民朴素的心情,魏薇非常感动。但原则就是原则,服务群众永远不能计较得失,魏巍果断地拒绝了居民的“好意”。
助力全民核酸检测筛查工作是重要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一。魏巍是北京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年轻女医生,作为带队组长多次带领同事们为百姓进行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工作总体时间很长,但一般会控制在12个小时内。但这个费家村检测点位有些特殊,住着很多的外卖员和快递小哥,他们作为城市生活保障的重要人员,工作时间跨度很大,清晨出发,深夜回来。乡政府考虑到实际情况,就和魏巍她们提出请求,希望能开个特例,把测核酸的时间延长。
最美核酸采样女博士-魏巍
一般的核酸检测是从七点或者八点开始的。但魏巍和同事们想到了这里居民的不易,商量后决定把核酸检测的点位早开晚闭,自己辛苦一点,方便这里的群众。
作为小组长的魏巍主动承担了最早的班。她四点多钟就起床,伴着星光上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到达目的地,稍微吃一点东西后就开始当天的工作,而这时才不到六点。
比太阳起得还早,和星星一起出行是怎样的感受?魏巍觉得累,但值得。“当五点多到达的时候,会发现那里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了,快递小哥们也是天刚亮就起来,”魏巍说,“疫情期间,保障城市运行很不容易,生活也不容易,我就是想着我们的工作不要影响人家派单,能帮一点是一点。”
快递小哥们回来的晚,魏巍这个小组也会坚持到比较晚,八点半左右才结束工作,而这时天空也早已暗了下来,星光满布,疲劳了一天的青年医护工作者们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归途。在这座突发疫情的城市里,快递小哥们作为城市的摆渡者守护着百姓的生活,而他们背后,也有魏巍这样的医护人员在守护着。同样伴着星光出行的她们,都是这个城市中灿烂的星星。
善于观察的检测者
“小朋友,别害怕,来,张嘴,啊~马上就好。”陈正超给小朋友做完核酸,看着正在给孩子戴上口罩的家长,提醒道:“您家孩子的龋齿还挺严重的,最好带小朋友去医院检查一下。”
“这我还真不知道,谢谢您,我回头带他去检查一下。”孩子母亲有点意外,连忙感谢道。
陈正超是保健院唯一的一位男医生,作为男子汉,每当有疫情支援任务,他都主动站出来,他是承担支援核酸检测外派任务最多的人之一。
帮助新上岗同事练习采样的暖男陈正超
作为一个具有职业素养的公卫医师,在做好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他也经常观察与思考。在为小朋友做核酸检测的时候,他发现很多孩子都有龋齿问题。我国5岁儿童患龋率非常高,而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在换牙前出现蛀牙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换了新牙就没问题了。尽管儿童龋齿问题不是陈正超支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但当他看到孩子有龋齿,一定会提醒家长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及时就医。
从核酸检测支援岗下来后的陈正超也没有闲着,他总结了自己在核酸检测支援任务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除了孩子极为高发的患龋率外,他也注意到很多人并没有正确的摘取口罩。在询问后,他发现很多百姓是受来源不明的伪科普视频影响,会采用把口罩提到鼻子上的摘法,或者是戴双层口罩,把里面那个口罩裁剪开。但这样的做法既让检测的医护看不清口腔,也不能起到防护作用,还容易接触到口罩外侧导致感染。
发现问题的陈正超也在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正确科普。
核酸检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疫情防控,但当医护人员有了善于观察的眼睛的时候,那这份工作带给我们和老百姓的都会更多。
冷与热都打不倒的战士
今年北京的春夏之交实在是不太友好,忽冷忽热让人们短袖与厚外套轮番上阵。但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医护工作者来说,不管是日光炎炎还是冷风阵阵,白色的防护服一直是不能卸下的盔甲。
傅杨还记得在4月27号那天,天气丝毫没有迎接五月般温暖的样子,细雨湿寒,她和同事们一大早便来到常营做核酸检测支援,直至晚上八点。忙碌过程中,满手的酒精手消液让凉感更甚了。傅杨只能自己两只手并在一起使劲搓搓,才能拿好拭子,精准地给群众取样。
乐观向上的优秀护士傅杨
温柔可爱的医生小姐姐王红梅
而支援队员王红梅的记忆则和烈日有关。五一有一天气温高达35摄氏度,她和同事在费家村检测点支援。王红梅是自诩不怕热的人,然而在帐篷内穿上防护服不到10分钟,她就感觉到汗水哗哗往下流,更不用说怕热的队员们了。脱下防护服后,大家几乎都是头发湿透,脸色通红,里面的衣服也早就被汗水浸透了。
白衣为甲,“疫”线有我,在支援的一线,没有人抱怨过苦和累,也没有人想着提前从岗位上下来多休息一会,每个人都想着为了集体,为了大家下再坚持一下。不管是炎热还是寒冷,我们的青年医护工作者们都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岗位上,从来不曾退缩过。
细心耐心兼备的支援队
支援核酸检测工作,细心和耐心缺一不可。
活力少女尚晓瑞医生
比起大规模核酸,入户核酸检测的工作也更复杂一些。尚晓瑞曾经在东湖街道为居家隔离的学生做检测,春寒料峭,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衣服和厚重的防护服,不停地从一个单元楼里出来再到另一个单元楼,因为温差大,面屏上都是哈气,到了门口,不能马上采样,需要哈气消散了才能测,而入户采样因为只能在门口进行,通常照明都很差。即便群众很配合,有人还拿手机帮忙打光,但依然很难看清,这就为她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她们更加仔细的进行观察与采样,务保准确。
认真敬业的白衣天使
在核酸检测中,有些居民会问一些问题,比如“十混一,怎么知道哪个人是阳性?”蒋兆楠、陆妤、刘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采样医护的工作,社区的同志也会和百姓说尽量不要向采样医护人员问太多问题,怕她们更辛苦。但每当有人提出疑问,蒋兆楠和她的同事们都会耐心的给群众进行简单说明,因为她们知道,有时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群众更加的安心。
被感谢着的护守者
“姑娘,你们还没顾上吃饭吧,我回家做一锅猪肉炖粉条给你们送过来吧,你们太辛苦啦!”贾晨在为一个老大爷做核酸的时候,大爷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贾晨的住处离核酸检测点很远,每次到点位的路上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检测工作虽然辛苦,但当她听到老大爷这句充满赤诚的话后,觉得这些苦累都不算什么了。
不怕辛苦的支援队员贾晨
迎难而上的康复师张艳
认真敬业的公卫医生黄丽丽
黄丽丽、张艳支援的小区有很多老年人。他们都很配合疫情防控,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也要下楼做核酸。这些大爷大妈年纪很大了,腿脚不好,站起不方便,她们会就着大爷大妈们方便的体位采样,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还是收获了无数句道谢。
杨楠、李禾、梁明丽、王璟、李东阳有着共同的感受是:“我们每天每人需要采样千余人次。一天结束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但我遇到了很多可爱的孩子,她们都会有礼貌地说谢谢阿姨,听着小朋友们稚嫩的声音,也感觉没有那么辛苦了。”
主动请战小汤山后备队员的杨楠医生
每个走上支援岗位的医护工作者们都曾收到过这样的感谢。一句简单的“谢谢”是对这些年轻人们最大的肯定。在支援工作中,社区和百姓对这些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关爱也无处不在。张璐、张妍、张月回忆她们在采样点的时候,社区、街道、保安、志愿者配合默契,互相帮忙,大家都很关心她们,带领她们去找卫生间,给她们找凉快的地方休息。在各个核酸检测点,社区工作者们为“大白”们准备了水、点心和防暑药品,而热心居民们也总送来慰问,想为“大白”做些什么,能让她们在劳累之后好好休息一下。
耐心细致的张璐医生
你护我安全,我回之关怀与感谢。这份温暖让年轻的医护人员们深深感动着。
青春飞扬,使命在肩。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充满危险的“战疫”中,他们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也许他们不曾喊出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但守护人民健康的誓言却牢牢刻在心中。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们必将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搭建好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长城。疫情终究会过去,阴霾迟早会褪去,希望的春天终将到来。
北京妇产医院
微信公众号|快手官方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