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务,用爱沟通
说起儿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科室,俗称“哑巴科”。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小孩难以表达自己的症状,一旦家长的描述差之毫厘,医生的治疗判断就有可能谬以千里。儿科病房除了有些许吵闹,也不乏温馨的故事。
我在儿科病房上班已有好几年,遇到过的患儿很多,有些是父母带来的,有些是爷爷奶奶带来的,也有些宝宝由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带来。
图为护士王雪在工作
初到儿科时,我特别紧张。孩子生病,不仅家长担忧,我们护理人员也担忧。担忧来源于儿童病情变化快、家长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次特别的护理经历 聋哑父母沟通受限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两年前一对父母带着患儿欢欢来院就诊。大家可能会觉得父母带宝宝看病很正常,没什么特别的。但这位患儿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且当时患儿只有7个月,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从未学习过手语。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刚好我值夜班。晚上21:00点左右,医生告诉我有一位刚满7个月的患儿欢欢需要住院治疗,父母都是聋哑人,要特别关注一下。这也是欢欢出生后第一次生病,当时她的父母非常慌张,抱着她在我面前不停地比划,想表达着什么。
一场无声的护患沟通 纸笔问诊暖人心
这也是我上班多年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当时我也有点慌,怎么办?用写!我马上拿起一张A4纸,连写带画写下一些简单的入院注意事项及病情询问:“您好,我叫王雪,是您家宝宝的责任护士。病房在那里,卫生间在那里,宝宝从出生以来有没有过敏……”
图为王雪在照护患儿
做好入院宣教后,我根据医嘱给欢欢进行静脉穿刺,但她一直不停地哭闹,父母也手足无措,只有在旁边焦急地支支吾吾。我就不停地用笔和纸与他们沟通,安慰他们,同时也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直到凌晨1点,欢欢的治疗结束,我交代完注意事项后才离开病房。
凌晨3点左右,我突然听到有宝宝的哭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欢欢被被子捂住了头在哭泣。由于父母白天上班,下班后又一直在照顾她,所以他俩睡的太沉了,听不见也感受不到欢欢的异样,于是我着急地抱起欢欢不停地安抚,同时也叫醒了她的妈妈,并在纸条上写下原因。她的妈妈非常内疚,连忙在纸条上写下“谢谢”。我在纸条上回复:“请您放心,我们会随时关注您家宝宝的,我们一直都在!”
图为王雪在病房忙碌
一次暖心的“对话” “说”的最多是“谢谢”
第二天早上7点,我巡视病房时发现欢欢妈妈已经起来了,床尾还放着一条小宝宝的裤子。我问她怎么了,她有点愧疚地在字条上写下:“带宝宝看病走得太急,忘记带多的尿不湿,把床单给打湿了,真是不好意思。”我在纸上写下:“没关系,我马上给您换床单。我有个同事的小孩和欢欢差不多大,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叫她上班时多带点尿不湿来”。
交班时,我特别给护士长及接班的同事交代了欢欢和她父母的情况,请她们多留心一下。
欢欢出院时,她妈妈竖着大拇指给我们点赞。看着与她交流的一张张纸上,写得最多的就是“谢谢”两个字。这一张张纸,也是我们用心服务,用爱沟通的最好印证。
图为王雪与欢欢父母沟通的一张张纸
欢欢的故事虽小,但却给了我很多感慨。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步履匆匆。其实,我们应该慢下脚步,多耐心倾听别人的故事。作为一名护士,应多倾听患者的故事,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拉近护患距离,让护理工作不再单调 。
王雪,重庆两江 二院(中医院)儿科主管护师,本科学历,从事护理专业13年,在儿科工作9年。2018年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修。曾多次在医院三基考试中获得名次,分别于2015年、2020年获得“优秀护士”称号,2021年获得医院“疫情防控贡献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领导尊敬服从,对同事团结友爱,对患儿呵护倍加,坚持“把苦、累、怨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