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听漳州队分享他们的“沪”理故事
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牵的接力,他们用实际行动为青春这张标签绘上了最绚丽的色彩。
5月22日,福建援沪医疗队(漳州队)援沪已月余,现在来听听福建援沪医疗队漳州队这些90后的“沪”理故事。
张少军:心存阳光,遇见美好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刚完成工作出舱的我听到对讲机里传出的声音“有舱友需紧急转运”,了解到是有位舱友突发呼吸困难需紧急转诊,我马上转身更衣进舱协助转运,在把舱友送上救护车时,随行家属(另一位舱友)的一句“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所有的疲惫在刹那间消散。
黄春妹:方舱处处是温暖和关爱
我第一眼见到上海浦东区马阿姨的时候,她异常地紧张和害怕,双手颤抖,哭泣的声音无时无刻诉说着她的恐惧和焦虑……
为了安慰她,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带她熟悉舱里的环境并帮她整理好她的床铺。因为后面陆陆续续有患者入舱,我就离开了。
当我忙碌后回到护士站,马阿姨激动的拿着手机找到我,告诉我手机视频那头是她爱人,要我跟她家人说话,交谈中叔叔对我们给予阿姨的关心和帮助表示了深深地感谢。
戴秋萍:团结互助,缺一不可
记得有一天,脱衣区的老师上班途中突感胃部不适,临时找更衣区的另一名老师换岗,我知道后考虑更衣区老师是一名新感控员,而脱区是一个复杂又特殊的环境。
“脱区我来上!”我主动对她说,这让她非常感动,不停道谢。“我们都是战友,有困难应当互帮互助!”虽然我们承受着身心的双重考验,但依旧始终如一,为抗击疫情而努力。
许益丹:那些照亮你的光
有一日我巡视病房走到“援沪心语”墙边时,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某封感谢信中,是一位不知名的志愿者留下的。心里阵阵暖意,在墙边站了许久,不愿离开。原来自己的名字也会被人记住,心里真的十分感动。
沈丽虹:一定来上海找我们玩!
记得那天是个闷热的上午,我一进方舱内就汗流浃背,护目镜、面屏全都起了雾气。
一个志愿者看到我检查名单时只能贴在跟前才看得清,便接过我手里的名单说:我们没穿防护服都感到热,你看你热得起雾,连字都看不清了,这种小事就让我来吧!在方舱里舱友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等疫情结束,一定来上海找我们玩!”
朱嘉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一次凌晨交班的同事说,有位患抑郁症的舱友需要重点关注,我便去床头查看此人的情况,发现不在床位,立马警觉起来。
转头看见他人朝我走来,然后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我害怕他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便叫来驻守的警察,或是病情发作,他痛苦的挣扎着,呐喊着。
待他情绪稍微稳定后,我走上前对他说:“你不要怕,相信我,我带你回床位。”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把手交给了我,从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微微颤抖的身躯,我明白了什么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邱艺真:化身“田螺姑娘”的小护士
在方舱里活跃着一群给我们巨大帮助的志愿者,为感谢他们的帮忙,我在上班前准备了一些福建特产还有字条,在夜深人静患者都入睡之后悄悄将惊喜放在他们的床头,一同值班的老师看我忙活的身影说:“你像个田螺姑娘,不然就叫小田螺吧。”
热心志愿者秦大哥向我们表示感谢:“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我们就是太阳与月亮的关系,你们像太阳温暖我们,我们是月亮回馈你们”,听到这话,我觉得所有的辛苦与压力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黄燕虹:默默贡献力量的每一个人
记得4月22号,我们整个护理小组人员临时外派采核酸。
出发前,我在网上看到采核酸时各种情况而担忧,到达目的地后,我看到一辆虽是临时搭建却又面面俱到的采样三轮车,有两个看着比我小的志愿者穿着防护服走着给村民一个个扫码,嘴里讲着,“今天是千里支援的福建医生,我们要多谢谢人家。”
瞬间觉得之前的担忧随之消散,而司机大伯每到一个点都会贴心的将车停在阴凉处,不让太阳晒到坐在车上的我,让我倍感温暖。
颜睿煜:让我的抗疫日记封笔收山
身处转运组的我们,出舱高峰期每天都有近千人,我们不仅要确保每一位出舱的舱友出去有安处,更要保证人人的安全。
即使天公不做美,时而风雨,时而日晒,虽疲惫不堪,但看到每位患者健康出舱,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回报。衷心希望疫情不再,让我的抗疫日记封笔收山,而不是未完待续。
徐智祥:互帮互助,共克时艰
5月中旬的方舱天气闷热,穿上防护服后,就感觉汗比平时多。
我的搭档在入舱后突然感觉不适,我便陪她一起往出舱方向走去,路上没走几步路她就晕倒在地。
我见状立即将她抱起冲向一脱区,进了一脱区她仍旧未醒来,身子摇摇晃晃仍无法站立,于是我扶住她身子。
一脱区老师负责帮忙脱去她身上的防护服,在大家的帮助下她渐渐的恢复了意识,再由感控老师的陪护下她顺利进了二脱区及三脱区。
整个过程在战友的齐心协力下没有发生任何职业暴露,虽然这只是发生在方舱里千千万万事情里的一件,但也让我相信身边的战友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游章友 通讯员:张少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