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西学子到华西医生,如今已是我到华西坝的第十八个年头。
我叫昝昕,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青年医生。
古色古香的校园,神秘的解剖楼,这是小时候的我对于华西的印象,那个时候,它更多是大人口中的“川医”(华西临床医学院前身——四川医学院的简称)。高考之后,怀着对生命、对医学的好奇和憧憬,我填报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志愿,在2004级华西临床医学八年制学习,2012年毕业留院至今。
从华西学子到华西医生,如今已是我到华西坝的第十八个年头。
记忆中上一个虎年的春天,不似如今这般气温骤升骤降,总是温暖宜人,但我的心情却是百感交集。那时,作为华西学子,经过8个月的密集艰苦培训,我和队友们一起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经历了出师不利的挫败,绝地求生的高压,力挽狂澜的兴奋,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佳绩。
2010年参赛队伍和带队教师于赛场前合影
作者为图中左二
多年后回想那一次难忘的参赛经历,在熬更守夜备战的时候,在精疲力竭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在聆听带队老师们教诲的时候,在总结分享参赛经历的时候,我脑海中反复出现的,是华西院训中的“精业”二字。什么是精业?如何才能精业?那时大赛培训期间一份偶然得到的笔记,给予了我最好的启示。
神经外科丘禔光、高立达教授的
笔记、诊断卡和手术记录
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是两位华西神经外科先辈的笔记和手术记录。丘禔光教授用优雅流畅的英文和直观形象的作图记录了耳源性脑脓肿的发病机理;高立达教授用栩栩如生的详实记载和精美立体的配图,令人好似身临其境地参与了这半个世纪之前的鞍区肿瘤手术。
这些穿越时光的记录让初入医学殿堂的我大受震撼!
那时没有CT和MRI等诊断工具,也没有精细的止血工具,更没有高清手术显微镜。先辈们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脑血管造影来间接判断病情,用不时会击穿术者手套的电烙器止血,用昏暗的头灯来进行术区深部照明。
以丘禔光、高立达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建科时仅有的三张病床为基础开启了诸多神经外科危重病员的救治,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促进学科发展。
作为当代的华西学子,只能从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当年的艰苦岁月,但这泛黄纸张上的笔迹却最为真实地体现了先辈们如何去实践院训中“精业”二字的意义。老一辈专家身体力行地教导我们——每一例患者身上获得的宝贵经验都值得被详细记录和总结。
那次大赛后,以他们为榜样,至今我也有了近30万字的学习心得。从正式入科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开始,我记录了从每一位患者、每一台手术中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遇到的挑战,走过的弯路,领悟的诀窍和发现的问题。这些记录也让我不断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和精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些年来,为了夯实外科基本功,我自己购置了手术显微镜和显微手术器械,在家搭建了显微手术训练台。持续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只为手术台上的每一剪、每一针、每个结能达到最理想的质量。
坚信且践行外科手术质量一定是以“质”为先。一名患者也许只是外科医生每年数百台手术其中之一,但他/她却是一个家庭的唯一。
神经外科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病情重,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需要施术者以极大的耐心去保护零点几毫米的微小血管、深入颅内十多公分磨除深部坚硬的骨质,才能切除那剩余的数毫米的肿瘤。无论是常规手术还是疑难手术,我都坚持在手术台上多花时间,尽力做好每一台手术。
得益于科室前辈老师们,尤其是游潮教授和徐建国教授的培养、支持和信任,这些年来我不断成长和进步,陆续开展了很多高难度的大型手术,包括双镜联合技术处理颅眶、颅鼻、颅颌沟通复发颅底肿瘤、颅内外高流量搭桥处理侵袭颈内动脉岩骨段复杂颅底肿瘤、经鼻内镜下切除广泛侵袭前中后颅底肿瘤等。相关病例多次在业内顶级年会作大会专题报告,产生了广泛的业界影响,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得到了诸多认可。
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高难度的手术就像一场攀登,是一次极致的挑战与体验,但享受登顶的喜悦之后,是继续挑战下一座高峰? 还是回头思考如何把脚下这座山攀得更好呢?
”
2018年的夏天,机缘巧合之中,我从一位华西老校友那里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字里行间记录了神经外科高立达教授如何精心钻研、发明新的手术器械,只为把颅骨钻孔——这一神经外科的“小手术”做得更好更精。(注:神经外科其实并无“小手术”,颅骨钻孔也是开颅手术的关键初始步骤。)
前辈的手稿给予我新的启发,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在科室和其它老师的支持下,我总结提炼了过去的诸多经验和发现,先后开展了两项临床新技术。
其中之一着眼于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它位于颅内中心,包裹各种大小血管和神经,难度大、风险高、耗时长。我们将其拆分为十个细分难点去攻关,其中有四个方向已经或即将孵化第二代新技术。
开展此项新技术,肿瘤全切率和视力预后都将得到提高,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将降低,手术创伤还将得以减轻。不足是单台平均时长需要6~8小时,经常手术到凌晨甚至破晓,这也待后期继续优化。
针对该项新技术我多次于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年会作专题发言,并遴选于世界颅底外科协会和世界神经外科学院联合会议作大会报告, 凭借此项新技术,我还多次在全国手术比赛中夺得冠军。
得益于科室的培养和老师的信任,现在的我已经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稳定、高水平地完成多台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直播。展示技术的同时我也注重在历届颅底培训班中推广华西技术,培训国内外学员100余人次。2021年我带着华西技术走出华西,受邀于省外进行颅底外科培训,并全程直播演示手术操作,全网总播放量1万人次。在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比拼、技术展示和技术推广之后,更致力于技术标准,2021年我作为第一执笔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临床诊疗指南。
从医之路崎岖难行,充满挑战,也布满收获,途中总有迷人瑰丽之景让人驻足欣赏。回望老一辈华西人曾经走过的那些更为艰险的道路,让我这个华西的后辈,站在前辈巨人的肩头,更加笃定,戮力前行,精于医术,继续实践“精业、创新”的精神,让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疗。
自从十二年前参加完技能大赛后,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同时,我积极参与到对学弟学妹们的临床技能培训中。留院工作以后,理论和实践教学也是我临床工作之外的重要部分。得益于前辈的传承,我特别期望华西的精神和华西的技术能够在当代的华西学子中继续延续下去。
我深知,对于医学生和医生来讲,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需要经历理解、模仿、操作、修正等一系列过程。理解作为第一步,光是复杂的神经解剖就难住了很多人。
过去,学员只能通过书本上的二维图片和老师的手绘图,来理解复杂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
现在,我在教学时经常采用3D解剖软件、增强现实工具和虚拟现实设备来辅助教学。逼真、高清和三维的解剖结构得以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学员可以从任意角度去观察,可以任意地拆解、重组神经、血管、骨质等解剖结构,往往能很快理解知识要点,为下一步的技能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用于临床教学
“老师,大脑的结构真是奇妙啊!”“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如此复杂,如此精美!”看着一双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双眼,我想,正是这份对生命、对医学的好奇和憧憬,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寻医学的未知,持续钻研手中的技术,尽力去解除患者们的病痛。
课后,我还指导学员们书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希望在短短数周的神经外科实习期内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对自身表现的反思、不断进步。我不时会被这样图文并茂、精心书写的实习手册所触动。他们的认真和用心令人赞叹!
一名华西实习生的神经外科实习手册
完成一天的手术,深夜回到家中,回想起学生们这用心的实习手册,我也督促自己放下手中的手机,打开文档,仔细记录、思索今天手术中新的体会。我想,这也是另一种“教学相长”吧,学生们出色的表现,也会使得老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精进,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更好的医生。
2021年1月,我有幸作为评委之一,参加到新一届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的院内选拔赛中。看着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华西学子,在一个接一个的站点中比拼知识、智力、体力、技术、心理素质、观察力和团队精神,这情景,就像看到12年前那个春天里的我,为自己的医学梦想努力着。
1892年华西医院前身仁济、存仁医院建院,
191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建校
一百三十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已换了时空。
但是,这承载着老一辈华西人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笔触,依然激励着,影响着我们当代以及未来的华西人,精业笃行,守正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