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病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病史摘要
患者,女,50,主诉头痛,于2021年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报告示颈椎轻度退行性变。自述头部一直会觉得不舒服,有头痛,故于2022年2月来影像中心行头颅核磁共振平扫,查明病因。
磁共振影像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影像诊断
影像诊断:颅脑MR平扫:左顶叶见下小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环,SWI呈椭圆形低信号。左侧顶叶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要点及思路
概述及影像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
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13%。多见于20~50岁,男女发病率相似,80%位于上,15%位于幕下,5%位于脊髓单个病灶或多个病灶,后者占6%~33%,有家族史。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学说:在家族性和(或)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已找到多个致病基因:GCM1 (KRIT1),CCM2 (MGC4607) . CCM3 (PDCD10)
后天性学说: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
发病机制:病灶内的血液流速缓慢,血液滞留诱发血栓、复出血,表现为瘤内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沉积、钙化形成反复少量出血,使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是脑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常见原因。病灶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可引起病灶增大,进而继发发急性或进行性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取決于病灶部位与大小。
临床表现
无症状、轻微头痛 占11%~44%,常体检或因轻微头痛做检查发现。 癫痫占40%~100%,见于大多数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占15.4%~46.6%,常继发于病灶出血,症状取决于病灶部位与大小。
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诊断—CT: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70%~100%,但特异性小于50%,边缘清楚、斑片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部分内可见钙化,无占位效应,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的病灶可有轻度水肿。
影像学诊断——MR:典型的脑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桑椹状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以低信号带环绕低信号环(黑环征):血栓及病灶周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产生的顺磁效应,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为黑色低信号。
鉴别诊断
自发性脑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淀粉样变
脑胂瘤出血
(文章来源于厦门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