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阿司匹林被叫停?美国医疗界重大转变,为何不建议老年人每天服用

2022-05-21 10:28

对于身心没有多大问题的老年人,医生并不建议每天都服用阿司匹林。在没有对应症状的情况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且很大可能自身的身体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所损害。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什么药物,一旦经过口腔进入到我们的身体,就会在体内产生化学反应。在缓解病痛的同时,也会有残留物质遗留在我们的体内,并随着药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后遗症的发作。

62岁的张某,患有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为了缓解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便坚持每天吃阿司匹林,这一吃就是5年。起初,张某只是轻微的头晕以及头痛,且未将其放在心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服用阿司匹林。

结果,某天早上张某一起床便发生剧烈头痛,并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症状,其家人将他送到医院后检查发现是脑出血。因出血量较大且脑疝发作,最终抢救无效逝世。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与应用

在如今医疗水平空前发展的时代,说到阿司匹林大家都会有所耳闻。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研发制作的成本也逐渐降低,成为人们唾手可得的药品,家里的备用药箱基本上都会配备这一药物。

很多人都知道阿司匹林的药效,但对于它的发展历史却没有多大了解,想要知道其在美国医界发生变革的原因,就要对其发展的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接下来,将会对阿司匹林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我们都知道,一个事物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验与改进,阿司匹林也不列外。

在没有机器以及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只知道随处可见的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并不知道其体内蕴含何种化学成分。当人们疼痛难忍时,便让他们咀嚼亦或是饮用柳树皮所制作的药汤。

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在柳树中发现了水杨甙。后经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成功合成纯水杨酸,它虽然能够起到止疼作用,但其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因此,并没有普遍推行。

直到,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其父亲的病痛,潜心研究将纯水杨酸制作成乙酰水杨酸,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阿司匹林。且工业化为此类药物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了生产条件。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研发出了阿司匹林的工业制作方法,并大量生产,远销海外。

二、服用阿司匹林的弊端初显

阿司匹林的研发和推广,降低了止疼药的制作成本以及药品的副作用,让更多患者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了社会总体的治疗成本,为很多家庭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随着阿司匹林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购买亦或是备份此类药品。当人们身体力行的体验到阿司匹林的药效时,就会越发地对其进行推崇,乃至使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药”。

阿司匹林当真是所向无敌的“神药”吗?其实不然,人们只是片面的夸大阿司匹林的积极影响,并没有看到长期服用它的后遗症。西方国家最先开始服用推广这一药物,也最先发现人们服用阿司匹林所产生的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过时间的推敲与考验。随着阿司匹林的出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也随之增加。

根据西方国家的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对于患有其他疾病而没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若没有服用阿司匹林,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反之,人们就要承受阿司匹林给身体所带来的副作用。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分析的真实性,西方权威的研究机构,将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参数调查,并根据医疗设施所检查的结果进行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却也提高了发生大出血的概率。发生大出血的概率要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要高。

有数据支撑的研究报告一经发出,知道其利害的各大企业纷纷转变了原先想要继续研发与推广阿司匹林的态度。

因为其研究结果明确表示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而且还会加大脑出血的概率。且阿司匹林对治疗其他疾病的药效还未明确,面对还未明确的风险,资本家自然不会贸然对其进行决策。

三、阿司匹林弊端显露后是否被停用

一系列研究数据的结果摆在眼前,都在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即阿司匹林并不是人们眼中所谓的“神药”,药物始终是药物,并不是保健品,它只能对身处疾病的人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并不能靠它根除病源。

在此之后,阿司匹林的名声虽然有所改变,但国家也没有发出任何制止使用和售卖阿司匹林的消息。而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智,不能因其缺陷而全盘否定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

四、阿司匹林的积极作用

自从阿司匹林上市之后,就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地区,先不说其价格成本如何,但看它的药用价值还是巨大的。阿司匹林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所能发挥的作用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其主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最原始的作用就是用来缓解疼痛。比如当人们出现日常的头痛、牙疼以及月经痛时,可以按照阿司匹林的使用说明去合理使用,以缓解疼痛。同时,阿司匹林还具有解热功能,在感冒、发烧时也可以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疼痛以及退热只能起到辅佐作用,并不能根治病症。大家不能完全依赖阿司匹林来治疗疾病,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去进行药疗。

2.消炎、抗风湿

很多人到老年时,都会受到风湿的折磨。而阿司匹林却是治疗风湿的主力药品。当风湿患者用药后,可有效降低体内的热气,减轻炎症,缓解关节部位的不适。

3.抗血栓

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中一个就是血液中的凝固性增加,而其增加的时我们人体内的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增多。而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服用此药可以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它还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的心绞痛。

4.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据国外观察,得出了一个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益的结论,即每日口服少量的肠溶阿司匹林,可对老年白内障起到延缓与预防作用。当隐性白内障患者服用此类药剂,可将白内障推迟10年发病,甚至可使45%以上的患者免于手术。

5.阿司匹林可以防治老年痴呆

国内与阿司匹林相关的学术研究指出中枢炎症的发生,会加重老年痴呆症。按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患老年痴呆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阿司匹林可以治疗炎症;另一个是阿司匹林可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有助于老年痴呆的防治。

6.防治恶性肿瘤

虽然如今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可国内的肿瘤发生率却还是居高不下,对于肿瘤的治疗,大多都采用药物治疗,而阿司匹林就是其中之一。

但阿司匹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肿瘤的治疗,它主要为直肠癌以及乳腺癌提供有效的治疗作用。

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在人体内对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病率。亦或是通过降低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去减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五、服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相比于我国传统的中药来说,西药虽然比中药对病症的治疗见效较快,可其副作用也比中药的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副作用:

1.过敏反应

根据我国学者的临床研究,过敏反应是各类药物的常见反应。但并非每个人在服用完阿司匹林后都会对其产生过敏反应,只有少部分体质特殊的人会对其过敏。且临床显示,有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哮喘、皮疹等不良反应。

2.胃黏膜损伤

根据阿司匹林的药性检测中,我们可以知道,其为酸性药品。当患者服用后,会在胃中与胃酸形成化学反应,酸量过多,会损害患者的胃黏膜,从而导致一系列胃部的不良反应。

有些医院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服用方法,注射就是其中之一。此方法会使阿司匹林会与人们体内的脂蛋白产生反应,从而进一步破坏胃肠道粘膜,使胃酸逆流至各个组织细胞之中,引发毛细血管出血。

3.肝肾损害

由于阿司匹林引起的肝损害往往并非药物因素导致,与过敏反应、肝细胞中毒等因素相关。临床数据也显示,在血清中阿司匹林浓度降低之后,患者转氨酶数据会逐步恢复正常。

因此,临床中多认为肝损害并非由于阿司匹林本身因素导致。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也会引起肾功能不全、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肾功能减退等并发症。

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会引发肾小管细胞钾出现外流问题,情况严重者下端尿液还会出现蛋白,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4.凝血时间延长

当人体受到外界尖锐利器伤害时,会破坏我们的血管,导致血液外流,这时就需要我们体内的凝血因子发挥其凝血作用。由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凝聚有抑制作用。因此,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这是最好停止服用阿司匹林,避免情况的恶化。

六、阿司匹林不适合哪些人服用

我们都知道,各类药物都有各自的注意事项以及需要注意的特殊人群。当我们买药回来时,其说明书都会指出哪些人不适合服用此类药物,阿司匹林也不例外。且其不适合服用人群主要有幼儿、孕妇以及老人。

首先,幼儿的各个器官组织比较脆弱且其免疫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蚀。若当孩子在感冒、发烧时不小心服用了酸性的阿司匹林,会影响能抵抗病毒的干扰素的生成。从而加速病毒的扩散,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其次,我们都知道,孕妇在怀孕期间,是不能随意吃药的,很多孕妇为了孩子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怀孕期间都很注重饮食以及保暖工作,以防止生病。

由于阿司匹林药性以及孕妇怀孕期间抵抗力的降低,若不小心服用了阿司匹林,会容易引发出血症状。且根据不完全统计,服用过阿司匹林的孕妇所生出的早产儿有71%会出现颅内出血症状,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脑和全身损伤。

因此,在怀孕期间,不要随意吃药,要尽量保持身心愉悦,生病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

最后的一类特殊群体就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各项器官与组织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等人们进入到老年时期,就会明显的感觉的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越发不如从前。

在这一阶段,切不可胡乱吃药,特别是对于70岁以上的人来说,不要因为自己身体出现一些基础疾病而表现得兵荒马乱,胡乱投医。

70岁以上没有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医学上不建议其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在这一阶段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出血的概率旗鼓相当,没有必要吃阿司匹林来增加身体的负担,防止身体受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影响。

总结

任何疾病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自己生病时,要及时行医,认真倾听医生给的建议。不要一意孤行,看见别人吃阿司匹林,自己也跟着吃这一“神药”。

人年老时,其判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被网络亦或是其他人的言论所引导。面对这种情况,在存有疑问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理智,将自己的困惑告诉医生,让医生给予你较为中肯的答复与建议。

对于身心没有多大问题的老年人,医生并不建议每天都服用阿司匹林。在没有对应症状的情况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且很大可能自身的身体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所损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阿司匹林,老年人,建议,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