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轻度低体温不影响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
患者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胸腹部大手术患者,更容易出现。由于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既往研究认为,手术过程中的低体温会引起代谢功能紊乱,亦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增加失血量和手术部位感染率,甚至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2017年全国28家医院横断面研究发现围术期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C的发生率高达39.9%~44.5%,而受制于条件,围术期接受主动体温保护措施的患者不足17%。
为深入探寻术中轻度低体温与患者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关系,上海市胸科医院参与了由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Daniel I. Sessler 教授牵头的一项国际多中心、平行、优效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Aggressive intraoperative warming versus routine thermal management during non-cardiac surgery (PROTECT): a multicentre, parallel group, superiority trial ”,于2022年4月4日在《柳叶刀》(Lancet)主刊在线发表。
该中文标题是《积极保温与常规管理对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平行、优效性临床试验》,中国组长单位是北京协和医院,国内有研究单位包括:上海市胸科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在内的10余家医院参与,上海市胸科医院贡献了716例入组数据,排名前四。
研究针对2017年3月27日至2021年3月16日共入组的5056例患者,将其按照1:1原则,随机分配接受积极升温至目标核心温度 37°C(即积极保温组) 或在非心脏手术期间将常规体温管理目标设定为 35.5°C(即常规管理组)。
入选标注包括:受试者年龄≥45周岁、在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大手术、手术时间预计在2~6 h内、合并至少一个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同时研究排除了透析患者和身体质量指数>30 kg/m²的肥胖患者。
最终被纳入意向治疗人群中,积极保温组 2507 例,常规管理组 2506 例。在实际手术过程中,研究者将积极保温组患者的终点核心体温维持在37.1±0.3°C,保温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1/2;将常规管理组患者的终点核心体温维持在35.6±0.3°C。
研究随访了术后30天内患者的情况。积极保温组中有246例(9.9%)患者出现至少一种下述结局:心肌损伤、非致死性心脏骤停、死亡。常规保温组中有239例(9.6%)患者出现相同情况。两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相对危险度无显著性差异,至少在从非常温和的低温到完全正常体温的 1.5°C 范围内,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实质性结果有所不同。而在手术部位感染、围术期输血及二次住院等次要结局指标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总之,该研究表明:
术中随机轻度低体温(35.5°C)与正常体温(37°C)患者的结局性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患者轻度低体温不影响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提示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不低于35.5°C是安全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