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要谈钱,尤其肿瘤病,家属请一定要找医生多谈钱!
从医生的视角,“肿瘤性疾病”逐步被认为是一种或可以实现带瘤生存的慢性疾病。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肿瘤导致死亡发生的可能性,还是让大多数人很难接受。
克服恐惧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会非常理解每一个患者确诊肿瘤时所产生的恐惧。因此这种恐惧是合理的,毕竟有一部分肿瘤患者的病情可能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事实上,对于患者而言,肿瘤的治疗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接受恐惧的过程。
刚确诊时,患者会觉得天都塌了下来了。随着治疗不断深入,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控制后,时间过了1年、2年、3年、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肿瘤患者也逐步建立信心并克服恐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展,肿瘤相关新药研发不断升级,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在内的新兴药物让肿瘤性疾病长期稳定的目标得以实现。
随着医学科普的不断深入,大众对于上述治疗的理解也是与时俱进,从而有助于临床医生开展工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有些时候,部分患者明明有机会去接受治疗,但是因为自己和家人的一些“执念”选择放弃治疗,当病情发展到终末阶段,再选择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其实,肿瘤性疾病的诊治都有相应的指南,换而言之,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不同的分期,指南会推荐标准化的诊治流程,临床医生会结合患者个体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积极沟通治疗成本
需要提醒患者和家属的是,不同的治疗方案其对应的治疗成本有所不同。肿瘤治疗尤其是这样。
因此,一旦明确肿瘤诊断,从长期治疗角度考虑,谈钱不仅不俗气,相反更加接地气。
而在国内,涉及到肿瘤治疗中的费用问题,与患者家属沟通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中国,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决策地位是很高的。临床医生往往会选择先和家属沟通,然后由家属来决定要不要告诉病人。
虽然从优先保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这点来看,不是那么合理。但是在当下的这么一个医疗环境下,看病实际上是需要花钱的。谁花钱,那么谁做主。
如果病人是一个没有什么积蓄的老年人,肯定是由孩子来承担治疗费用,即使医生先对病人进行了告知,选择治疗方案的真正主导权还是在孩子手里。最终就慢慢转化成了“先告知家属”这样一种病人、家属、医生都能够接受的模式,这是博弈产生的一个结果,其实超出了“知情同意权”的使用范畴。
不同家属的做法会影响到一些治疗结果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肿瘤患者家属的决定关系到患者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家属其实最多的信息来源是其他病友。住院期间,他们会跟很多病友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所见和所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但殊不知,临床医生看病除了普遍原则,还需要注重与患者个体化情况相结合。
因此,针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我们建议病人及其家属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态跟医生讲清楚。
有些病人会说我们有保险,或者单位可以报销,用什么药物都可以。这种情况,医生制定方案没有选择的顾虑,他可以选择相对来说循证医学上更好、更合理的药物。
有些病人家庭条件一般,可能需要卖房看病,那么医生也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 作为医生,可以根据专业评价为肿瘤患者制定明确的诊治方案;当如果更可以根据每一位患者家庭实际经济情况制定“优化”方案。 而患者的家人不仅不必更多去背负所谓的“道德负担”,也不必将这种药物治疗方案和“便宜没好货”或“不孝顺”画上等号。
作者介绍
周剑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简介:医学博士、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瑞金分中心学术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中国哮喘联盟网站防治常识编委,中国控烟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志愿者联盟首席医疗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健康教育委员会控烟组组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