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关于筋膜链十二经筋
近年来随着筋膜学的出现与发展筋膜一跃成为了医学界康复界的宠儿,世界各国都通过实验、解剖、临床等各个方面进行对筋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筋膜的发源地其实在中国,早在2000年多前的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最早的关于筋膜链的描述-12经筋说。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弛纵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且多用燔针劫刺。如《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对筋膜链的论述。并且现代筋膜学大多参考于中国传统中医中的经络线。中国首个自主筋膜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筋膜技术领先世界。只是国人很少研究和应用。
筋膜链
前表线
前表线(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的两侧,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颅两部分。在髋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如站立,这两部分会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协同作用。
1.手法部位:伸肌支持带
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双手往上推, 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
2.手法部位:胫前肌
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两拳面构成三角形,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沿着胫前肌双手往上推, 推至胫骨粗隆处两手分开,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
3.手法部位:胸锁乳突肌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
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半握拳,放在胸锁关节处,肘关节伸直,沿着胸锁乳突肌往上推, 推至乳突上方的头皮筋膜;
后表线
1.手法部位:跟腱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食指第二指骨面分别至于跟腱的两侧并挤压跟腱向下滑动;
2.手法部位:腓肠肌
患者评估:站立位,观察患者双脚有无扁平足、高弓足
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腓肠肌处,肘关节伸直,同时身体往下压,患者配合做踝关节的跖屈和踷屈的同时治疗师双手沿腓肠肌下滑;
3.手法部位:腘绳肌
患者体位:俯卧位,屈膝90°
操作程序:治疗师的操作手的四肢指尖放在腘绳肌内外侧头之间,患者配合做膝关节内外旋的同时治疗师的操作手的指尖做滑动;
4.手法部位:竖脊肌
患者评估:坐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依次屈曲颈段、胸段以及腰骶部脊柱,观察各段有无活动受限;
患者体位:坐位,双脚踩地
操作程序:治疗师位于患者背后,如图所示,患者配合使脊柱一节一节的屈曲,治疗师同时使双肘从上往下滑;操作结束后,治疗师的操作手从下往上提醒患者一节一节的伸展脊柱;
5.手法部位:枕脊
患者体位:仰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指屈曲,双手并拢,双手指尖置于枕骨粗隆下缘,嘱患者全身放松并将头自然放在治疗师的指尖;然后双手指尖沿着颈椎从下往上滑动;
体侧线(侧线)
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其功能是调整身体前后和左右的平衡,同时它还能对其他表层线(前表线、后表线、所有手臂线、螺旋线)之间的力量进行调节。
1.手法部位:腓骨肌
评估:评估内侧和外侧足弓是否平衡
治疗师:按照身体解读的结果把组织延长或分散开
患者体位:侧躺,脚露出床沿外侧,做足跖屈足背屈的动作
注意事项:接受治疗腿下方放一个枕头;与比目鱼肌做好区分;
2.手法部位:臀小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膝、屈髋
定位:髂嵴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抱住上侧腿,同时做髋外展/内收,患者上侧腿完全放松于治疗师手臂上。治疗师另一只肘关节抵住定位点,缓慢下压;
3.手法部位: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用肘关节抵住各部位肌肉,缓慢下压,患者膝关节伸直,同时做髋关节内旋、外旋;
4.手法部位:腹内外斜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手指并拢,从髂嵴上缘插入深处,往两端拉松髂嵴下方筋膜;
5.手法部位:腹内外斜肌
评估:胸廓侧下方肋骨有没有更加靠近骨盆后侧(重点在腹内斜肌);胸廓侧下方肋骨有没有向前方移动(重点在腹外斜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按压住髂嵴位置的组织,手肘下压,完成下压上挑弧线动作,上挑时要把组织向着肋骨的方向带起来,注意浮肋顶端的位置。患者同时做肩内收与外展动作,身体随之摆动;
6.手法部位:上斜方肌
患者体位:侧卧位、肩关节内旋
操作程序:治疗师半握拳推压斜方肌上侧,向下压向上挑,注意不要压到动脉和气管;
7.手法部位:腰方肌(腰方肌是前深线的一部分,但常在体侧线上发现问题,故在此介绍)
方法一: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操作程序:治疗师先找出患者体中线,一手稳定患者腰部,另一手掌伸直,用指尖从髂棘和体中线交界处向后方插入,令患者在屈髋位下坐骨盆下沉-上提的动作;
方法二:
患者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操作程序:治疗师坐在患者骨盆后方,稳定骨盆,先触诊找到第12肋,然后双手掌伸直重叠,从第12肋下缘往下插往上挑;
方法三:
患者体位:端坐位,双足平放在地面上
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掌伸直从侧边插入两侧腰方肌,令患者左右侧屈躯干;
螺旋线(旋线)
螺旋线以螺旋的方式围绕身体,将颅骨的一侧连接到对侧肩膀,接着再向下连接到同侧髋的前方,再到膝,绕过足弓,从身体的背侧向上直到与颅骨的筋膜重合。
1.静态身体旋转评估
患者体位:站立位,双足跟并拢。
治疗师: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处,目测双拇指连线与双足跟连线是否平行;
2.动态身体旋转评估
患者体位:站立位,双足跟并拢。
治疗师:双手拇指放置于患者髂后上棘处,令患者躯干分别向左/右旋转。
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旋转时脊柱旋转的灵活性,并保持患者骨盆及下肢稳定;
3.手法部位:大小菱形肌
患者体位:坐位,双脚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用双肘放于患者肩胛内缘,利用身体重量,沿肩胛内缘向下推,并伴随患者内收/外展肩关节;
4.手法部位:前锯肌
患者体位:坐位,双脚置于地面。
操作程序:治疗师按体表标志定位前锯肌,用指间关节沿肩胛下缘向脊柱方向推,并伴随患者挺胸动作。
5.治疗部位:螺旋线下肢前侧线
患者评估:双脚与髋同宽,平行向前,做下蹲动作,关节患者膝关节下降轨迹是否沿着第二趾垂直线。
治疗师:如果出现膝关节内旋(如图左膝为例),治疗师双脚踩在患者足背固定,双手环握患者膝关节(髌骨上缘),徒手纠正患者下蹲时膝关节移动轨迹。
注意事项:患者无论屈/伸膝关节,持续用力;
6.治疗部位:螺旋线下肢后侧线(股二头肌短头)
患者体位:侧卧位。
操作程序:治疗师的四指置于股二头肌短头,患者配合做伸/屈膝关节运动;
前深线
前深线对身体的支撑功能极为重要:
支撑足内侧弓
稳定下肢各个部分
对腰椎提供前方支撑
呼吸过程稳定胸腔
维系颈部与头部的力学平衡
骨性车站 | 编号 | 肌筋膜轨道 |
1)最下方 | ||
跖侧跗骨,跖侧趾骨 | 1 | |
2 | 胫骨后肌、踇长伸肌、趾长屈肌 | |
胫腓骨的上侧/后侧 | 3 | |
4 | 腘肌筋膜、膝关节囊 | |
股骨内上髁 | 5 | |
2a)后下方 | ||
6 | 大收肌,收肌与腘绳肌间隔 | |
近坐骨结节坐骨支 | 7 | |
8 | 闭孔内肌、提纲肌 | |
尾骨 | 9 | |
10 | 骶前筋膜、前纵韧带 | |
腰椎椎体 | 11 | |
2b)前下方 | ||
股骨粗线 | 12 | |
13 | 长短收肌、内收肌与股四头肌间隔 | |
股骨小转子 | 14 | |
15 | 髂腰肌、耻骨肌,股三角返回至11 | |
3a)后下方 | ||
16 | 从10至颈长肌,头长肌 | |
枕骨基底部,寰椎椎体 | 17 | |
3b)中上方 | ||
18 | 从11至后侧横隔、膈脚,中心腱 | |
19 | 心包膜,壁层胸膜 | |
20 | 斜角肌及其筋膜返回至17 | |
3c)前上方 | ||
21 | 从11,18至前侧横隔 | |
后侧肋下软骨,剑突 | 22 | |
23 | 胸内膜,胸横膜 | |
胸骨柄后侧 | 24 | |
25 | 舌骨下肌,气管筋膜 | |
舌骨 | 26 | |
27 | 舌骨上肌肉 | |
上颌骨 | 28 |
1. 胫骨后肌处筋膜松解
患者体位:仰卧位
评估:足有无内外翻
治疗:小腿中下1/2处,双手四指相对,内侧手沿胫骨后缘插入,外侧手从比目鱼肌和腓骨肌间插入,相互透力,嘱患者踝背伸/跖屈,双手随之上下滑动分离。若足内翻则内侧手向下滑,外侧手向上交错,足外翻则内侧向上外侧向下。
2.髂腰肌汇合处松解
患者体位:仰卧屈髋屈膝位
评估:骨盆有无前后倾
治疗:手指从髂前上棘沿骨盆曲线进入直到指尖碰到髂肌,向内经过髂肌与腰大肌之间的筋膜位置,嘱患者屈髋感受腰大肌收缩,向内触及腰肌内侧(处理骨盆前倾,若骨盆后倾则停留在外侧);患者可以足跟发力,做骨盆后倾动作,重复3次;还可让患者呼气,同侧腿沿床面伸直,吸气屈曲,重复3次。
3.膈肌松解,促进呼吸功能
患者体位:仰卧位
评估:吸气呼气膈肌活动情况
治疗:(1)掌心向上,手指沿肋弓下插入保持,呼气末时,另一手将肋骨平行向下推,吸气时保持,呼气时上方手加力,重复3次;
(2)治疗师一手小鱼际置于喙突,另一手在身体侧T5-6处,呼气时依次是上方手先向足侧推——下方手向中心推胸廓——下方手掌根部向足侧转动;吸气时依次返回。
4.头长肌、颈长肌肉松解
患者体位:仰卧屈髋屈膝位
评估:有无头前伸
治疗:治疗师位于患者头侧,将双手指尖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也就是斜角肌前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颈三角中,小心抬起胸锁乳突肌,可触摸到motor cylinder的筋膜,沿着斜角肌的筋膜往前滑,直到触碰到颈椎的横突。记住不要施加压力,必须缓慢进行,如有臂丛神经刺激症状及脸色产生变化就必须停止;嘱患者轻轻抬起头部拉直颈椎,然后放平,感受手指张力变化;将手指顺着颈椎向下,保持位置,患者足跟用力头略向上顶,重复3次;
功能线
前功能线
骨性车站 | 编号 | 肌筋膜轨道 |
肱骨干 | 1 | |
2 | 胸大肌下缘 | |
第五六肋间软骨 | 3 | |
4 | 腹直肌外鞘 | |
耻骨联合 | 5 | |
6 | 内收长肌 | |
股骨脊 | 7 |
后功能线
骨性车站 | 编号 | 肌筋膜轨道 |
肱骨干 | 1 | |
2 | 背阔肌 | |
3 | 腰背筋膜 | |
4 | 骶骨筋膜 | |
骶骨 | 5 | |
6 | 臀大肌 | |
股骨脊 | 7 | |
8 | 股外侧肌 | |
髌骨 | 9 | |
10 | 髌骨下肌腱 | |
胫骨粗隆 | 11 |
前、后功能线的评估与练习
患者体位:俯卧位;
评估:治疗师一手置肱骨远端,另一手置于对侧下肢股骨远端,嘱患者上下肢同时后伸,观察患者上下肢是否同时发力及动作协调性;
练习:起始姿势同评估体位,用手引导患者同时发力或先刺激滞后发力肢体,注意观察动作质量,并逐渐增加阻力。
手臂线
肘关节的位置会影响到中背部;肩关节的位置影响肋骨,颈部及其他。反过来,躯干也会影响手臂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日常生活中,手眼紧密协作,通过手臂线跨越多个关节完成各种工作。
臂前表线
Superficial Front Arm Line(图B)
骨性车站 | 肌筋膜轨道 | |
锁骨内侧三分之一,肋软骨,胸腰筋膜,髂嵴 | 1,2,3 | |
4 | 胸大肌,背阔肌 | |
内侧肱骨线 | 5 | |
6 | 内侧肌间隔 | |
肱骨内上髁 | 7 | |
8 | 屈肌群 | |
9 | 腕管 | |
手指掌面 | 10 |
臂前深线
Deep Front Arm Line(图A)
骨性车站 | 肌筋膜轨道 | |
第3,4,5肋骨 | 1 | |
2 | 胸小肌,胸锁筋膜 | |
喙突 | 3 | |
4 | 肱二头肌 | |
桡骨粗隆 | 5 | |
6 | 桡骨骨膜 | |
桡骨茎突 | 7 | |
8 | 桡侧副韧带/大鱼际肌群 | |
舟状骨,大多角骨 | 9 | |
大拇指外侧 | 10 |
1.胸小肌筋膜松解
患者体位:仰卧位
评估:患者有无圆肩及肩胛骨高度不一致
治疗:患者治疗侧肩关节外旋外展位,放在床上。治疗师头侧手沿胸壁触到胸小肌,另一侧手按住触及到的肌肉,患者配合做肩胛骨内收动作;
2.锁骨下肌筋膜松解
患者体位:仰卧位
评估:患者做肩水平外展时观察胸锁关节是否活动受限
治疗: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治疗侧上臂,另一手四指沿锁骨下缘触及到锁骨下肌,患者配合做肩关节内收/外展动作;
臂后表线
Superficial Back Arm Line(图D)
骨性车站 | 肌筋膜轨道 | |
枕骨隆凸 | 1 | |
2 | 项韧带 | |
胸椎棘突 | 3 | |
4 | 斜方肌 | |
肩胛冈,肩峰,锁骨外侧三分之一 | 5 | |
6 | 三角肌 | |
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 7 | |
8 | 外侧肌间隔 | |
肱骨外上髁 | 9 | |
10 | 伸肌群 | |
手指的背侧面 | 11 |
臂后深线
Deep Back Arm Line (图C)
骨性车站 | 肌筋膜轨道 | |
C6-T5棘突,C1-4横突 | 1 | |
2 | 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 |
肩胛骨内缘 | 3 | |
4 | 肩袖肌群 | |
肱骨头 | 5 | |
6 | 肱三头肌 | |
尺骨鹰嘴 | 7 | |
8 | 沿尺骨骨膜的筋膜 | |
尺骨茎突 | 9 | |
10 | 尺侧副韧带 | |
三角骨,钩骨 | 11 | |
12 | 小鱼际肌 | |
小指外侧 | 13 |
1.大圆肌/背阔肌筋膜松解
患者体位:侧卧位
评估:患者肩关节外展活动受限
治疗:治疗师用交叉手,一手用掌指关节按住大圆肌,另一手扶住肩关节,患者配合做肩关节外展动作;
2.小圆肌筋膜松解
患者体位:俯卧位
小圆肌定位:肩峰与腋后缘连线中点,触及条索状
治疗:首先定位小圆肌,用拇指按住,患者配合做肩关节外展内旋(类似手臂游泳动作);
3.肩胛下肌/盂肱关节关节囊松解
患者体位:坐位
治疗:患者患侧手臂外展90度,治疗师一侧手四指触及腋窝,患者手臂放下放松,治疗师另一侧手在肩关节上方加压,腋窝侧手触及肱骨头后,逐步向上,向外,向下施力。
注意事项:肩关节上方手始终加压,治疗手切勿用力过猛;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
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
1、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结于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内侧,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后,以手指弹该处(尺神经所在),有酸麻感传至小指上,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于腋后缘,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结于耳后乳突;由此分出一支进入耳中;直行的从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另一分支从颈部分出,向上经过下颌关节,沿耳廓前向上连属目外眦,上行于前额,结于额角。
2、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
3、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经筋起于无名指的尺侧端,结于腕背,沿前臂外侧上行结于肘尖,向上绕行上臂外侧,经肩部走至颈,与手太阳经筋结合。其分支从颈部分出,在曲颊处深入,联系于舌根;另一分支上走下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4、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上行结于掌后小指侧豌豆骨,再上行结于肘的内侧,上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交会,伏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
5、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分支绕过肩胛,挟脊柱两侧;直行的经筋,从肩髃上行至颈;再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其直行一支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前方,上至左额角,络于头部而下行至右侧下颔。
6、手厥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挟持两胁。分支进入胸腔,散布胸中,结于膈部。
7、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于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部,在足背外侧循行的一支结于足跟,上沿跟腱结于腘部;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经躯干挟于脊柱两旁到项部;由此分出一支别入于内,结于舌根;直行的一支从项上结于枕骨,经头顶行到颜面,结于鼻;再由鼻部分出维络上眼睑,形成目上纲,然后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还有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结于鼻旁颧骨部,与从头巅下行至颧部的分支相会合。
8、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股骨内侧髁与胫骨内侧髁构成的骨突),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髀部,会聚于阴器;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沿腹内上行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其行于内的经筋则附于脊旁。
9、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足趾端,上结于外踝,沿胫骨外侧面,向上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自外辅骨(腓骨),上走髀外侧,再分两支,前支结于伏兔(股四头肌),后支向上结于**部(骶骨部);直行者经季胁下空软处与胁肋部,上走至腋前方,横穿膺乳(侧**),结聚于缺盆;直行的上出于腋前,穿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前,绕行耳后,上抵额角,交于巅顶上,再从头顶侧面向下走向下颔,又还向上结聚于颧部,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10、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11、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起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至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髋关节部),再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于膝部;由此分出的经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合并;直行的沿伏兔(股四头肌)上行,结于髀部而聚会阴器。再向上布于腹部,上行结聚于缺盆,再上颈,挟口,合于鼻旁颧部(頄)。继而下结于鼻,复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维络上眼睑(目上纲),阳明经筋维络下眼睑(目下纲)。另一支从颧部分出,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
12、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的上边,上行结聚于内踝前方,再向上沿胫骨内侧面,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又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阴器,与到达此处的诸筋相联络。
肌筋膜链和经络理论,从表现上有着极大的相似。对互相的治疗工具或者方法都有可借鉴的地方。但是两者仍然不是取代,这一点作者也在极力强调。因为其深层次的知道思维或者说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经络理论的指导范围不仅仅在于软伤、疼痛,其在中医整个治疗方法、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经络可以采取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工具也不是肌筋膜链所能媲美甚至代替的。当然不排除在特定疼痛、软伤类疾病中,运用肌筋膜链指导下的治疗,比应用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这似乎在临床上屡见不鲜,从这点上说,肌筋膜链确实给针灸科医生带来不小挑战。
推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