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前的随机化分组目的在于保证各个试验组间的非研究因素达到均衡。
与传统随机化方法相比,动态随机化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动态随机化在分配过程中,每一个受试人员进入某一组的概率不会一直保持固定,而是按照前面已入组个体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变更,从而达到维持所有试验组之间非研究因素达到平衡的目的。每当有新的受试人员进入试验,研究者首先要假设该受试人员进入每一个组的情况,通过统计每组累计的各因素各水平的数目,并乘以一定的权重w(非研究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下面设定为1),来计算不同分配情况下的均衡程度,两相比较后,最后以某一概率(如80%)将受试人员分入某一假设情况下试验组因素间差最小的试验组,以保持良好的均衡性。
假设试验中有N个试验组,M个非处理因素,各因素的水平数分布为LM,Xijk为第i个试验组中因素j水平k的人数(i=1,2,…,N;j=1,2,…,M;k=1,2,…,LM)。受试者入组时,要首先考虑其进入不同试验组后产生的情况。
假设某3因素2水平(2×2×2)的试验需入组一名各因素分别为1,1,2水平(圆括号表示)的受试人员,原有受试人员的累计数量如表1、表2(非圆括号的数字表示两组已入组人员的因素水平的累计情况):
由表1,表2分别计算出假设新受试个体进入两试验组的情况下,试验组内每个因素的累计水平数即Xijk,再计算表示在与新个体相同因素水平下组1和组2之间的差异Djk值。Pocock和Simon提出了四种计算Djk值的方法,包括极差法、方差法、最大限值法和符号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极差法(Djk=|Xi1jk-Xi2jk|)和方差法(Djk=Var(Xi1jk,Xi2jk,…,XiNjk)),这里使用极差法。
假设受试者进入组1时,组1和组2之间的各因素水平差Djk为:
D11=|X111-X211 |=1,
D21=|X121-X221 |=1,
D32=|X111-X232 |=2,
计算总的不均衡值(不妨假设因素重要性相同,权重w全部设定为1),
G1=w1 D11+w2 D21+w3 D32=4.
假设受试者进入组2时,组1和组2之间的各因素水平差Djk为:
D11=|X111-X211 |=3,
D21=|X121-X221 |=1,
D32=|X111-X232 |=4,
计算总的不均衡值(不妨假设因素重要性相同,权重w全部设定为1),
G2=w1 D11+w2 D21+w3 D32=8.
w为各因素的权重,这里全部设为1。由于G1<G2,受试个体进入组1时两组的非研究因素差值较小,表示进入组1时两组的均匀性比进入b组要好,所以设定新的受试者进入组1的概率更高80%)。在实际应用中,若出现G1=G2,优先进入例数少的组,若例数在两组也相等,则进入每组的概率相等。相对于其他的随机化方法,动态随机化综合考量了全部非处理因素的平衡,即使在受试者总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良好的均衡性。
SAS9.4代码(八因素(水平不限)动态随机化)
sas程序结果如下,work.test数据集中给出了新个体010的分组分组结果,如再有新个体011,在patient数据集中录入新个体各因素数并将全局宏变量nobs赋值为11即可.
【免责声明】文章为网络整理,不代表“法迈医讯”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法迈医讯进行删除或洽谈版权使用事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