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生+互联网”的三种状态和小趋势
医疗和互联网的关系,离不开医生和互联网的融合程度,之前也曾有大厂做“互联网+医疗”,以AI的方式解决很多医疗和健康的问题,实践证明,“医疗+互联网”的模式更有价值,医疗为主体,互联网为效率工具的模型更容易得到认可,到目前基本都成为互联网医疗了。
医疗的核心是医生,医生对互联网的融入程度,决定了“医疗+互联网”模型的价值大小,无论是单个的医生,还是“医疗+互联网”模型品牌,都是如此。随着医疗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差异性也逐渐体现出来了。
互联网医疗这么多年来,爆发式发展论、倒闭潮悲观论都曾出现,但至今为止,作为医疗核心角色担当的医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触网,甚至抵制,这是第一类,顽固型。
图片来源于必应网,已获授权
顽固型的医生有意无意地远离互联网,不做线上科普(实际这类医生线下也极少做科普),不上线互联网医疗APP,不做个人IP(线下也搞不懂什么是IP),更不会在线上做其它动作了。这样的医生不少,目前仍然是主流。
第二类的观望型。
互联网观望型的医生已经开始触网,但依然发挥了医生天然的“将信将疑”之精神,这类主要还是被第三方推着走的,很少主动探索的,你让我干啥我就动下,没想明白,也不太相信,只是趋于其它原因,完成任务式地做点事而已。
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你多久能帮我把粉丝做到五十万?”,“一个月可以赚到几万?”等等;同时,他还根本看不到第三方的付出,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的。总结起来,你们这是瞎搞搞,很快搞不下去的。
第三类的深度参与型,或互联网拥抱型。
先不说这类医生的特质,但起码是互相配合了。早期,拥抱型医生自己就积极探索过,如何做线上流量,如何和患者互动,如何做转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摸得门儿清。但医生的时间确实是不够的,互联网上也需要干很多专业性的活,因此,当医生深度参与后,就开始和第三方团队分工。
无论是MCN,还是互联网医疗或“医疗+电商”等形态中,分工精细并配合高效的第三方服务越来越多了,一个小的服务团队可同时服务好几个医生,甚至在一些IT工具的帮助下,可批量服务医生,尤其是医药大健康类电商业务,借助医生的品牌影响力,服务模式更加高效。
再说说小趋势。
整合医生互联网IP价值做医药和保健品电商的,第三类的服务模型已经效率很高了。
如果是做医疗或健康服务的,则稍微多点差异性。
从线上到线下,从院内到院外,不仅需要医生的转变,而且还需要助理角色的配合,从而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种助理角色并不好培养,需要对线下医疗场景的熟练和对合作医生的理解。
“互联网+健康服务包”模式的关键是专病运营的系统能力提到,线上健康管理服务包模式的受追捧,这个小趋势愈发明显。
这也是大规模电商作业模式之外,助理角色的综合价值所在。
文章转载《医友Plus》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