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2022 “心”系肿瘤第3期圆满举办!
iCardioOncology
2022年5月13日,由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学专家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协办,三度医学承办的第3期CSCO-CO“心”系肿瘤-肿瘤心脏病学巡讲活动于线上圆满举办!
大会主席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夏云龙教授与刘基巍 教授担任。本期执行主席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马飞教授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卢成志教授。
本期巡讲围绕“肿瘤内分泌治疗与心血管毒性”主题,邀请了多学科领域专家分享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研究进展、分享经典临床病例,以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的国内外临床医生了解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防治。
第3期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滕月娥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与卢成志教授担任主持。
肿瘤内分泌治疗与心血管毒性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 乳腺癌一直是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不断进展的治疗技术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治疗相关的毒性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在逐渐增长。内分泌治疗常引起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是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的关键、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存。多部指南共识明确指出,临床需要重视并加强危险因素患者的血脂管理,肿瘤医生应及时甄别血脂高危患者并转诊至心内科做好血脂管理。
心肌标志物在肿瘤心脏病中探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刘向祎教授随着全球癌症生存率的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目前是癌症幸存者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最常用于监测抗肿瘤治疗致心脏毒性的超声指标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心肌标志物可用于肿瘤患者构建心血管毒性风险模型,有助于更早期识别心肌损伤。NT-proBNP以及hs-TnT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早期评估心脏毒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外指南中均有推荐。
肿瘤心脏病学真实世界案例分享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周博达教授通过乳腺癌患者肿瘤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4例病例分享,引发了关于肿瘤治疗致心血管损伤的思考,强调了肿瘤治疗过程中,临床需特别警惕化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引发的心脏毒性事件,应加强对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心脏功能监测,为探索肿瘤心脏病学带来了更多新的启迪。
吉林省人民医院张铁英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士军教授与沧州市中心医院张军教授就以上专题进行了积极讨论。
在各位医学同道的共同努力下,2022“心”系肿瘤第3期巡讲取得了圆满成功。相信有更多的医生了解并掌握了肿瘤患者放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防治管理,能够更好地为肿瘤心脏病患者服务。期待下一期相遇!
图文设计:三度医学 CtrlZ
排版编辑:三度医学 Simin
责任编辑:三度医学 Ma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