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对应的产品,那就没有商业价值;一个药物,如果没有临床数据支撑,那也只能高高在上的虚无乐观。
早日进行临床,避免像其他药物那样“圈钱就好”。
关于新冠药物研发一直是各方关注重点,所以“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冠治疗新药”的消息,在这几天登上热搜,且被各大媒体平台热议。
图源:微博
并且药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能在体外一直冠状病毒的复制能力。
图源:微博
关于该药物的研发过程,2020年1月份在平台筛选,3月份在线发表论文。
图源:健康时报公众号
然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报道,比如动物实验、人体实验等。关于体外药物实验,我们要有个非常浅显的认知,很多东西都可以在体外杀死病毒,包括菜刀、砂石、酱油、手枪子弹。毕竟病毒培养过程其实是非常卡条件的,你意外的改变酸碱度、渗透压、营养成分比例,都会影响其代谢生长。而菜刀、手枪子弹,则是以物理损伤的形式破坏病毒等生命体。在我们微生物实验,提取病毒、菌种的种遗传物质时,也会用类似玻璃珠震荡、离心等方式破坏掉其整体机构。但体外实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检测药物有效浓度。比如在这个案例中为何发明者会提及10微摩尔每升的起效浓度,就是大概的计算在人体内的理论用量。在人体承受能力内发挥药效,是最基本的要求。哪怕你的药再有效,但如果折算成重量,每个成年人要一天注射100公斤才能发挥作用,那也只能放弃这种治疗方式,毕竟这么大的剂量根本无法实际应用。所以说,体外实验有其价值,也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阶段。 但无论体外实验数据多么美,也必须要进入动物实验、人体实验来证实可靠性、安全性。疫情已经发展了三年,在这个时期我们经历过很多药物研发成功的喜讯,也确实让很多积压的药物库存售罄。一波波的喜讯,让相关企业从销量和股市上获益匪浅。但遗憾的是上市药品大多数还是无法针对重症,哪怕加上疫苗,我们还是在靠物理隔离的政策性发挥作用。在这种焦灼的情绪下,其实对于新药研发成功的资讯,更应该保持谨慎克制的理念。毕竟我们已经一次次的经历过,从欢呼雀跃的抢购到束之高阁的沉寂。过多的临床前赞扬宣贯,其实会影响严肃性。一次次的情绪落差,也会让民众产生厌恶感、受骗感。 要知道专利和临床医学,是两条不同的路,专利是看是否新创,临床医学是看是否有效。有没有专利证书,和临床试验是否成功并无相关性。从2020年3月到现在,正常流程早已经是开展动物实验以及人体实验,而不是局限在专利证书上。 其次,千金藤素片本身在国内属于一款老药,在药监系统上能查到上市产品。
图源:药监局
当然在新临床应用时,原有规格未必适合,但至少工艺有理论基础,产能上也可以迅速上量。所以临床试验,是摆在眼前的需要立马开始的事。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对应的产品,那就没有商业价值;一个药物,如果没有临床数据支撑,那也只能高高在上的虚无乐观。毕竟针对新冠,已经有国外药品入场,我们不应该还只是在专利证书上沾沾自喜。当然,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成果我们也不会忽略,但如何走上临床,产生现实价值,才是当务之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