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全都要怪脑卒中咯?
你一定听过“半身不遂”这个词,它的学名是偏瘫,是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症状,它是指一侧肢体和身体不听使唤,没有知觉,不能活动,或活动差。而面瘫,顾名思义,表现为嘴角歪斜、流口水、言语含糊不清等现象。
多数人听到半身不遂,或许脑海中总会出现身边老年人的面孔,更多地会联想起卒中、中风等词汇,但关于偏瘫,你的知识可能真的太片面了。
偏瘫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呢?
脑血管疾病和脑外伤是引起偏瘫的主要原因。其中脑血管疾病更为常见,包括脑血栓和脑出血等。脑肿瘤、脑部炎症及其他脑病疾病也可能引起偏瘫。
偏瘫有先兆吗?
部分患者在偏瘫前确实是有先兆的:
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嘴角或眼角下垂不能微笑,不能控制的流口水,哈欠连连爱睡觉,突然出现手麻或脚麻,说话吐字不清晰,走路时向一侧歪,视力模糊甚至瞬间失明(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吃饭、喝水时出现呛咳或吞咽困难等。
当心啦!出现上述表现时应高度重视,要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治疗。
偏瘫患者会瘫痪吗?
轻度偏瘫患者其实还能够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呈现典型的偏瘫步态。上肢屈曲,形如“手提篮”,下肢伸直,走一步画半个圈,形如“脚画圈”。
人的下肢由于需要站立,肌肉的伸肌比较发达;上肢需要灵活,则屈肌比较发达。而偏瘫病人的生理结构却很容易导致脚尖伸直、向内翻,髋关节外提,肘部习惯性勾起。走起路来,双腿仿佛圆规一样,健康的腿做支撑,患腿则靠身体的力量甩到前面,如同画了半个圈。
在脑损伤早期应进行正规的康复治疗,注重姿势和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避免和减轻异常步态的发生。
如何预防偏瘫步态的发生呢?
1.主动训练,很好地配合训练。
2.偏瘫步态的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站位平衡要达到2级(独立站位下可完成自主体位转移并保持平衡),偏瘫腿能负重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二,非偏瘫腿站位下,偏瘫腿可完成屈髋屈膝。如果患者具备了以上三个功能,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步态训练的基础。
3.强化步行中对偏瘫侧下肢的控制能力和协调性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非偏瘫腿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偏瘫腿负重下的平衡训练→非偏瘫腿负重下的骨盆前倾后倾控制训练→偏瘫腿负重下的骨盆前倾后倾控制训练及力量的训练→非偏瘫腿负重下的偏瘫腿上下台阶,以提高偏瘫腿髋、膝、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偏瘫腿负重下的非偏瘫腿上下台阶,以提高偏瘫腿的负重能力及本体觉的提升。
偏瘫训练方法请在专业人员的陪同和指导下进行训练,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强度的控制。任何训练都有个性化训练标准,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是康复训练中永远不变的治疗原则。
为什么偏瘫患者肢体有的“软”,有的“硬”?
脑损伤早期(发病后的1~2周),瘫痪的上下肢往往不能活动,其他人帮助活动时会感到患者的肢体很“松软”,医学上称为软瘫期,又称为迟缓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瘫痪的肢体可以出现稍稍的活动,但往往也变得愈来愈僵硬,甚至扳也扳不动,时有抖动,这被称为硬瘫期,也称痉挛期。
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的“软与硬”因人而异,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治疗和康复介入的时间等,但无论是何种表现,对肢体的功能都有影响。
(以上文中图片均已获包图网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