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Circulation子刊:亚裔美国人的心脑血管死亡差异
每日毅讯
+
根据美国死亡证明数据库2003-2017年的数据,Prof. Saha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中心脑血管年龄标化的死亡率差异很大。
在2003-2017的15年间,缺血性心脏病在所有亚裔女性中均显著下降,在中国裔、菲律宾裔、日本和韩国裔男性中也显著下降。但是,在印度裔和越南裔男性中没见到明显下降趋势。在亚裔人群中,最高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是印度裔女性(77/10万)和男性(133/10万)。
心衰的死亡率在菲律宾裔、印度裔、日本裔、以及越南裔的女性和韩国裔的男性中有上升趋势,最高的心衰死亡率是印度裔女性(14/10万)和男性(15/10万)。
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中国裔、菲律宾裔和日本裔中有下降,脑血管疾病的最高死亡率在越南裔女性(46/10万)和男性(47/10万)。
“
毅讯点评
”
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在进行RCT研究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在于其人种的多样性。因此,很多FDA批准的药物与器械,因人种的丰富性和验证的可靠性,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广泛接受。我们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亚洲这一区域,不同亚裔人种间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药物与诊治方案推荐时也应该有所区分。与之相反,RCT研究近几年也在不断强调研究人群的代表性,要求主动纳入那些常常“未被代表的”少数裔人群,增加研究结果的外延性和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OUTCOMES.121.008651?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高血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