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的医生要更加关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和进展,善于挖掘经典药物中的“金子”,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和生存获益。
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癌种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并改善骨相关疼痛。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正式见刊于6月期《中华肿瘤杂志》。该共识是骨改良药物领域的首部纲领性文件,是在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的组织下,各领域一众专家学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合理建议。
王树森教授接受专访,分析该共识的实际意义,畅谈唑来膦酸等经典骨改良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从多个角度传递了权威、丰富并且极具实践价值的学术内容。 骨改良药物在防治骨痛和骨相关事件的确切疗效 王树森教授:骨改良药物在防治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痛和骨相关事件(SREs)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和地舒单抗。
双膦酸盐类药物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三代,药物活性进一步增强。唑来膦酸是第三代药物的代表,在目前所有双膦酸盐中骨重吸收抑制活性的相对强度最强。
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为乳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王树森教授:本次共识特别指出,唑来膦酸的作用不仅限于破骨细胞。已有研究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同样具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也有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因DCARE研究中地舒单抗在无转移生存和无病生存期方面均为阴性结果,地舒单抗未获得ESMO推荐用于防治骨转移。 骨改良药物使用三原则:早期、长期、规律 王树森教授: 乳腺癌主要有3大特点,决定了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原则: 1. 骨转移风险较高,乳腺癌播散细胞具有亲骨性,80%的转移性乳腺癌都会发生骨转移; 2. 生存期较长,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3至4个月,而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是11个月; 3. SREs发生率高、首发时间早,在所有肿瘤类型中,乳腺癌患者SREs发生率最高,近70%乳腺癌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SREs,约50%经历过病理性骨折。而从诊断骨转移到首次SREs的中位时间仅1.8个月。 综合考虑,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就需要早期、长期、规律使用骨改良药物。
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 王树森教授: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因而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骨改良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颌骨坏死、低钙血症、流感样症状及肾不良反应等。用药前进行风险评估,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积极应对。 多数骨改良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使骨改良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小化,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566例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长期使用(>24个月)并不增加颌骨坏死风险和肾功能不全风险。
地舒单抗的颌骨坏死风险更高(P=0.006)[16]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舒单抗引起的低钙血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可能导致较严重的低钙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地舒单抗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钙水平,尤其是初始治疗数周内,同时给予补充钙、镁和维生素D。 打赢癌症“反击战”要善于从经典药物中挖掘“金子”在探讨早期应对SREs、防治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CTIBL)、打破肿瘤转移风险的恶性循环时,王树森教授称:“唑来膦酸等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可能将成为乳腺癌反击战中的主角“。
王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单枪匹马”应付癌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全程管理和多学科协作成为了主流。肿瘤内科的医生要更加关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和进展,善于挖掘经典药物中的“金子”,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和生存获益。
来源: 健康科普讲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