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低度数的果酒,红酒可以怡情,可以佐餐,可以社交,但是它一定不能养生。
中国人对于红酒,不可谓不痴迷。 它是走亲访友的礼品、是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也是被千万人追捧的养生圣品。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门槛。
在喝酒危害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红酒却像拿了免罪金牌。 大众视野中,更是出现了红酒加柠檬、保温杯泡红酒等新式喝法。 红酒,是酒类中有益健康的独特存在吗?
首先,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
事实上,世卫组织早已将酒精饮料纳入一级致癌物。 哈佛大学研究团队曾做过实验,随机抽取4400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发现即使是适量饮酒,也会对其心脏功能造成损伤。 《柳叶刀》更是发表过多篇论文,认为任何饮酒行为都会给人带来健康隐患, 酒精会增加人动脉硬化、胃和肝损伤、心律失常的风险。 而红酒的本质,是水、葡萄汁产生的酒精,与其他酒类相比没有特别之处。
其次,抗氧化,功效几乎等于无。
葡萄中蕴含的酚类物质,特别是由红酒而走红的“白藜芦醇”,被认为是有效的抗氧化物,能帮人保持青春容颜。 但靠葡萄里的花青素、白藜芦醇抗氧化,就是个笑话。 目前多酚类物质抗氧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细胞与动物实验,无法直接推导到人。
即使有效,一杯红酒中蕴含的量,也实在微不足道。 举个例子,一个68kg的成年人,要达到要求的剂量每天需要喝750瓶到1500瓶红酒。
既然没有益处,红酒又是怎么成功迷惑这么多人的? 这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洗脑包:法国悖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啤酒刺激的口感、低廉的价格冲击了葡萄酒市场,年轻人的喜好随之转移。 1991年,美国CBS电视台一档节目,提出了一个悖论: “为什么法国人喜爱鹅肝、奶酪,日常饮食的胆固醇含量要远远高于英美人,冠心病致死率却比英美人低很多呢?” 他们得出所谓的结论:法国人日常习惯喝红酒,这降低了冠心病的发作。
从这时起,红酒养生的谣言迅速传遍全球。 很少有人知道, 一切都是为了挽救传统红酒产业做出的营销骗局。 所谓的“法国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冠心病致死率低”,也只是用统计手段造成的假象。 喜爱养生的中国人,却毫无意外掉进了这个坑。可以肯定的是,被消费者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红酒,在未来不可能从社交场合完全消失。
但在饮用红酒时,可以有意识地杜绝以下行为:
饮用自酿红酒
为了追求“纯天然无公害”,许多人会用买来的葡萄与酵母、白酒等,自酿红酒。 但因为不了解制作工艺,也缺乏一定的技术条件,自酿的红酒很可能甲醛超标。 甲醛溶于水,俗称福尔马林。
目前,甲醛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且会严重影响视神经甚至致盲,而福尔马林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一定不要尝试自酿红酒。
一瓶酒敞开,连喝一星期
有人认为每天一杯红酒,是相对适量的饮酒量。 于是打开红酒后,以每天一杯的速度,连续喝一星期,甚至一个月。
但红酒一旦开盖,即使放在低温条件下,也只有三天左右的保质期。 如要想喝红酒,需要尽快将瓶内红酒喝完。 作为低度数的果酒,红酒可以怡情,可以佐餐,可以社交,但是它一定不能养生。 对于酒,为了健康,能不喝就别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