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抗肿瘤药导致的心脏毒性成为了肿瘤长期生存者的第二大死因。
今天我们来唠唠抗肿瘤药物常“伤心”的那些事儿!
常见的可引起心脏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化疗药物,包括蒽环类、紫杉类、铂类以及氟尿嘧啶类等,另一类是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等;免疫治疗药物也可能会出现心脏毒性。
生物大分子抗肿瘤药(如单抗)造成心脏损伤的表现、损伤机制?
化疗相关的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4]
分类 | 药物 | 左心室功能不全发生率 |
蒽环类 (剂量依赖) | 多柔比星 | 400 mg/m2发生率3-5% |
550 mg/m2发生率7-26% | ||
700 mg/m2发生率18-48% | ||
伊达比星 | >90 mg/m2发生率5-18% | |
表柔比星 | >900 mg/m2发生率0.9-11.4% | |
脂质体蒽环类药物 | >900 mg/m2发生率2% | |
烷化剂 | 环磷酰胺 | 发生率7-28% |
异环磷酰胺 | <10g/ m2发生率0.5% | |
12.5-16g/m2发生率17% | ||
抗代谢类药 | 克罗拉滨 | 发生率27% |
抗微管类药 | 多西他赛 | 发生率2.3-13% |
紫杉醇 | 发生率<1% | |
单克隆抗体 | 曲妥珠单抗 | 发生率1.7-20.1% |
贝伐珠单抗 | 发生率1.6-4% | |
帕妥珠单抗 | 发生率0.7-1.2%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 舒尼替尼 | 发生率2.7-19% |
帕唑帕尼 | 发生率7-11% | |
索拉非尼 | 发生率4-8% | |
达沙替尼 | 发生率2% | |
伊马替尼 | 发生率0.2-2.7% | |
拉帕替尼 | 发生率0.2-1.5% | |
尼洛替尼 | 发生率1% | |
蛋白酶体抑制剂 | 卡非佐米 | 发生率11-25% |
硼替佐米 | 发生率2-5% | |
mTOR抑制剂 | 依维莫司 | 发生率<1% |
替西罗莫司 | 发生率<1% |
一、背景:
1. 随着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但抗肿瘤药导致的心脏毒性成为了肿瘤长期生存者的第二大死因。
2. 美国心脏评估委员会( Cardiac Review and Evaluation Committee,CREC) 将抗肿瘤药的心脏毒性定义如下。(1) 表现为整体功能或室间隔运动明显降低的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 ( left ventricular injection fraction,LVEF ) 降低; ( 2 ) 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相关症状; ( 3) 第3心音奔马律心动过速等CHF相关体征; ( 4) LVEF 较基线降低≥5%且绝对值<55%,伴CHF症状或体征; 或LVEF降低≥10%且绝对值<55%,无症状或体征,以上满足1项即可诊]。
3. 研究表明抗肿瘤药的心脏毒性发生率为2% ~ 3%,也有研究表明其发生率高达 26%。
二、蒽环类药物
1.蒽环类药物是目前造成心脏毒性最常见的药物,调查显示癌症生存患者中 33%死于心脏并发症,其中 51%应用过蒽环类药物。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 根据用药累积剂量及时间,心脏毒性可表现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急性心脏毒性于给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极少数表现为心包炎、急性左心室衰竭; 慢性心脏毒性多于用药1年内发生,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迟发性心脏毒性于用药数年后发生,表现为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2.如阿霉素累积剂量超过 550 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26%,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表阿霉素累积量超过900 mg / m2时,心力衰竭发病率最高为 11. 4%。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机制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机制主要有氧自由基损伤和铁离子代谢紊乱学说等。
三、烷化剂类药物: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 烷化剂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常表现为无症状心包积液、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其毒性反应程度与药物剂量相关,如高剂量环磷酰胺( 120 ~200 mg / kg) 可致心律失常、心包炎、CHF 等。其机制可能为高浓度药物代谢产物直接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四、铂类金属配合药物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 铂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常表现为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CHF 等。短期治疗可出现 QT 间期显著延长,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其远期慢性损伤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大、缺血性心肌病等。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机制:
1. 动物实验表明顺铂导致心肌缺血的原因是它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率,增加左心室收缩压和收缩最大速率。
五、抗代谢类药物
1. 氟尿嘧啶类的心脏毒性仅次于蒽环类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 氟尿嘧啶类的心脏毒性仅次于蒽环类,最常表现为胸痛,亦可出现心律失常、无症状性心电图改变,偶有心肌炎、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2. 研究表明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5-FU) 与卡培他滨心脏毒性整体发生率为 30.6%,其中5-FU为25%,卡培他滨为33.48%。另有文献报道5-FU 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2% ~ 18%,病死率<8%。各研究心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心脏毒性定义、样本量、基础疾病等有关。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机制:
1. 其(氟尿嘧啶类的心脏毒性)发生可能与药物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痉挛、药物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具有心脏毒性的代谢物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有关。
六、抗细胞微管剂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抗细胞微管剂此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常表现为心律失常,亦有少数病例发生血栓形成、心肌缺血、CHF、心肌梗死。其中使用紫杉醇类药物患者约30%出现无症状心动过缓,也可发生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2. 多西他赛应用后偶有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发生。
3.另外长春碱类药物如依托泊苷,其主要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和骨髓抑制为主,但亦偶可见低血压、心悸等。
七、靶向药物
造成心脏损伤的损伤表现:
1.曲妥珠单抗为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及胃癌的代表性治疗药物,心脏毒性为其主要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无症状性LVEF下降,少数为CHF。约80%患者停药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心功能好转。
2.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重组的单克隆抗体,其心脏毒性主要有高血压、CHF,少数会发生心肌梗死。高血压为其最常见的心脏毒性反应,可发生在治疗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且与剂量相关,其总体发生率为4% ~35%。
3.舒尼替尼、安罗替尼作为 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VEG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VEGF-TKI) 的代表药物,其常见心脏毒性也表现为高血压和 CHF,少数可出现QT间期延长的恶性心律失常。其中CHF发生率较高,但作用可逆,停药对症处理后可好转。其机制可能与非选择性抑制 VEGF通路和众多下游靶点有关。
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 的心脏毒性报道较少。厄洛替尼可导致胸痛,与吉西他滨联合用药时血管疾病风险增高。1.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 通过激发或提高免疫应答达到抗肿瘤目的。ICI 心脏毒性常表现为乏力、胸痛、心律失常等非特异性症状,心肌炎最常见并具有致命性。其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可能与心脏和肿瘤有相同 T 细胞识别抗原有关。研究显示使用ICI后心肌炎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发生率<0. 02%,也有研究显示其发生率接近 1%,而联合治疗时其心肌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ICI治疗出现心肌炎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平均时间为用药后34 d,81%出现在用药后3个月内。而另一项101例严重心肌炎病例研究则显示,出现严重心肌炎的中位时间是27 d,最短5d,病死率达46%。该项研究同时显示单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 抑制剂组病死率为36%,而联合伊匹木单抗病死率更高,为 67%。除心肌炎外,另有文献报道了 1 例患者应用nivolumab治疗后心电图出现明显异常,伴有右束支阻滞,后进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且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异常。而与ipilimumab相关的非心肌。炎心脏毒性还包括心包炎、心包填塞和 Takotsubo样综合征。
参考文献:
[1]毛国萍等.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及长期管理策略[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124
[2]吕海辰等.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11):949-952
[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9,11(7):59
[4]孟超等.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8,45(11):17-22
[5]谭文勇等.抗肿瘤药物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8,45(11):23-26
[6]任东晓,张本华,常见抗肿瘤药心脏毒性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07):548-551.
[7]马越等.抗肿瘤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37(4):291-293
[8]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癌症进展杂志,2009,7(4):392-398.
[9]彭毅等.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血管毒性:肿瘤心脏病学亟待跟进[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3):433-443
[10]化疗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的监测及防治,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5):609-61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